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6-09-13 点击数:207
据杭州商报9月13日讯:在刚刚闭幕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辞称,“以杭州为新起点,引航世界经济。从钱塘江畔再出发,驶向广阔海洋。”
蓝图已绘,杭州经济版图上增长速度最快的高新区(滨江),仍以创新之力,立于改革潮头之上——仅在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收获GDP408.1亿元,以17.1%的增速,继续跑在浙江县市首席之位。
国家自主创新区的“核心区”
过去一年间,杭州频繁收到国家政策“眷顾”,而其中情意最切的,是被视为“总理礼包”之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顺利批复。
如何建设全国第10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曾一度在杭州展开热烈讨论,而最终确定的方案是,“以杭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按‘一区多园’的空间模式,开展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整合’,争取国家支持现有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先行先试。”
于滨江这片土地上,自主创新素有渊源,先后诞生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杭州)、新华三集团等信息经济企业,并成为杭州经济转型中的智慧增长极。
以海康威视为例,已从视频监控行业“涉猎”至无人机、无人汽车等领域,这些看似跨度很大的隔行创新,在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看来,却是非常自然,“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原来做视频监控,但现在已经进入计算技术、交互技术、连接技术的新周期,之前视频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可以挖掘出里面的金子。”
而在高新区(滨江),从不缺乏创新之举。今年上半年,滨江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2亿元,同比增长20%;R&D经费(即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保持在13%左右,同样成为杭州“最爱研发投入”的地区。
“一个大孵化器”
在浙江布局小镇建设时,高新区(滨江)却把自己创新定义成“一个大孵化器”。
从杭州最早的科创中心,到新近入驻的创业大街,有关符合“高与新”的项目,都从未在此停息过创新创业的步伐——截至今年6月,大概有1500多个项目在高新区(滨江)15家孵化器以及25家众创空间进行培育,并引入各类基金规模超过137亿元,成为滨江未来经济继续领跑的潜在力量。
在高新区(滨江)的海创基地,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咖啡馆,透过那里的窗户能看到江对岸的六和塔,它的名字就与这有关,叫“六和桥”。而“桥”字的意义更在于,这里也是创业者展示的舞台,是项目与资本牵手的地方。
以六和桥为例,仅在一年时间内,一直不断更新其孵化模式——每周三都会固定举办一场“路演”:一杯有着“5050”标识拉花的咖啡,3到4个路演项目,以及围坐在一起的几十位投资者,聚集在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咖啡馆。
就在这里,去年吸引各路风投“砸钱”超过7亿元,而其中最大一笔资金去向,“给”了海创基地内维灵科技——A轮5000万元的融资,投资项目只是一款一寸见圆的柔性智能体温贴。
多年来,高新区(滨江)向来倚重对科创人员及其项目的孵化和培育——华为入杭,即为成功一例,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说,“华为研究院进来以后,到底搞什么,一直是没有定论的。当时和华为公司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做华为的高端研究、高容错计算机,支持它搞研发,鼓励它去做新的业务、做新的研发。”——而如今,华为已经成为中国专注制造和自主创新的行业标杆。
产业背后的政府创新
在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之上,滨江籍企业大放异彩,起码超过10家企业,登上世界舞台,或者为之服务——而在此背后,来自政府“店小二”式的多年创新服务,成为幕后最可倚靠的力量。
古北电子科技CEO刘宗儒最近在滨江拿到1.3亿元的C轮融资,而他对当地政府的评价是,“最好的政府,是平时帮忙不添乱,需要服务时立刻出现,而滨江区政府,显然已经做到了。”
这种呼之即来的“店小二”式服务,同样也随着创新改革应运而生。一年间,高新区(滨江)先后推出浙江省商事登记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黄金12条”、“5050计划”……一系列眼花缭乱而又科学系统的改革,最终使得高新区(滨江)成为“最受创业者欢迎”的政府。
而另外方面,自上而下锐意改革和“店小二”式服务两者之间的合力,很快释放出持续且稳定的市场红利——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年GDP增速达17.1%,位列全市各区(县)市首位,高于全市6.3个百分点、全省9.4个百分点、全国10.4个百分点。
詹敏表示,高新区(滨江)是杭州经济的创新示范区 ,这次同样也要走在前列。从滨江的实践来看,还要加大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创新,真正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区域,培养更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让他们能够代表杭州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全球竞争中,这才是高新区的发展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