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1-02 点击数:639
( 两江新区果园港码头,集装箱船正在装货。(本报资料图片)
重庆日报1月2日讯:2018年,重庆立足“两点”,建设“两地”,实现“两高”,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了每项具体工作中——
一个个重大项目、高端项目纷纷落户重庆;
重庆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构建起向东、向西、向南3条骨干国际贸易大通道;
重庆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2018年,重庆经济摆脱“速度情结”,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推进。
2018年1至11月 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超去年全年
2018年12月13日,重庆海关发布消息称
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4794.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7.9%,超2017年进出口值286.3亿元。
其中,出口3108.8亿元,增长20.7%,进口1685.5亿元,增长13.1%。
三个特点
1 加工贸易进出口稳步增长
前11月,加工贸易进出口2368.1亿元,增长26.4%,占同期重庆外贸总值的49.4%,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
2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
前1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356.4亿元,增长25.7%,占同期重庆外贸总值的28.3%
3 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值稳中有进
前11月,对美进出口975.6亿元,增长24.5%,占同期重庆外贸总值的20.3%。对欧盟进出口883.3亿元,增长18.6%,占比18.4%
高新技术产品及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增势良好
前11月,出口高新技术产品2078.1亿元,增长21.4%,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66.8%
进口集成电路、存储部件保持增长
前11月,重庆分别进口集成电路、存储部件480.7亿元、193.3亿元,分别增长14.9%、7.3%,上述两类商品占同期重庆进口总值40%
进口消费品、汽车零配件保持增长
前11月,进口消费品69.5亿元,增长15.4%;进口汽车零配件62.8亿元,增长0.6%
2018年中欧班列(重庆)大事记
3月16日
中欧班列(重庆)向南延伸线“渝新欧越南国际班列”开通
6月28日
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突破2000班,成为首个突破2000班的中欧班列
7月14日(当地时间)
中欧班列(重庆)顺利抵达明斯克,白俄罗斯线路顺利开通
10月
中欧班列(重庆)单年开行数量突破1000班
10月16日
中欧班列(重庆)“德国曼海姆港—重庆果园港”班列成功开行
10月25日
中欧班列建设现场会暨专题协调会在重庆召开,国家发改委肯定了中欧班列(重庆)贡献
11月8日
中欧班列(重庆)“白俄罗斯-重庆”回程班列抵渝,标志该线路回程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
11月26日
中欧班列(重庆)首次回程运邮测试成功
关键词 内陆开放 营商环境
加快内陆开放 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
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实现了重庆航空产业从无到有,还打造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以航空航天产业最为集中的两江新区为例,目前,两江新区已引进项目近20个,社会投资超过500亿元,其中,引进的全国首家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零壹空间项目——“重庆两江之星”火箭已两次成功发射。
如今,“重庆号”升空,更让人对重庆“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的航天产业布局充满期待。
航空航天因技术精密复杂,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重庆为何能以市场手段一次次推动高端项目落户?
重庆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基础坚实。然而,重庆地处内陆,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契机,向更深、更广的市场挺进。
2018年8月7日,重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指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切希望……要坚持战略导向,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紧紧围绕“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做到以开放倒逼改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标明确后,重庆迅速行动。截至2018年年底,重庆已构建三条骨干国际贸易大通道:向东,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同时,通过上海出海口与世界联通;向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2018年10月,中欧班列(重庆)再创纪录,成为首条单年开行超过1000班的中欧班列线路;向南,培育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陆海贸易新通道,截至2018年10月底,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419班。
重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形成的“Y”字型开放大通道,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与此同时,两江新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保税港区等开放平台加速发展,为全球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培育沃土。
重大项目纷纷落户 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2018年初,紫光芯云产业城签约落户重庆。
重庆市政府与紫光集团、华芯投资三方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高达1000亿元的国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助力重庆打造集成电路发展高地,全面提升“中国芯”的全球竞争力。
这是重庆直辖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
目前,重庆已培育起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按照三方协议,紫光集团拟在重庆投资建设紫光芯云产业城,包括“智能安防+AI”、数字电视芯片、紫光云服务总部及研发中心、移动智能终端先进芯片设计、金融科技、工业4.0智能工厂、集成电路总部基地和高端芯片制造基地等7个项目。
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集制造与研发于一体,将与重庆力推的亿台级全球智能终端基地相衔接,助力重庆吸引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布局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关键基础材料等重大项目,培育数千亿级战略产业集群。
重庆机遇良好,内陆开放“吸金”,引得各界精英前来重庆投资兴业。
早在2018年1月,马云就造访重庆,将阿里巴巴的中西部区域总部落户在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这个项目将一口气打造9大产业功能平台,包括智能制造平台、物联网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新零售、新金融、城市数据大脑、人才培训、新外贸合作、创新中心和双创基地等板块。2018年底前,运营团队规模已超过300人,目标是将重庆打造为亚洲最智能的特大型城市。
扎根重庆的还有腾讯。2018年首届智博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演讲现场宣布:腾讯西南总部将落地重庆。此前,腾讯在重庆投资最大数额当属云计算数据中心,计划总投资高达30亿元,两期建成后总计将达到20万台服务器容量。腾讯西南总部未来将负责腾讯在西南片区业务的发展、布局和整体的把控。
此外,腾讯还公布了与重庆的一系列合作,包括与重庆政府、企业共建智能超算中心,通过高性能的计算和分析,输出对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的优化方案;与武隆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国首个区域级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武隆”;与长安汽车深度合作,在汽车上实现人与各种车载服务的智能连接等。
营商环境提升 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为先进生产要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重庆在行动。
2018年,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重庆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不断深化。例如,重庆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的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比国务院统一要求的时间缩短了3.5个工作日。其中,企业设立登记压缩为3个工作日。
又如“多证合一”改革。2018年6月30日,重庆实现“三十一证合一”,比国家统一要求多整合了7个证照事项。此外,重庆还大力推行“就近办”“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开通了全类型、全环节、无纸化的企业网上登记系统,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和窗口两种模式办理登记,并试点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同时并行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实现整个登记流程无介质、零收费,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办理登记业务。
2018年10月26日,原工商、质监和食药监等部门合并而成的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正式挂牌成立。此举进一步优化了重庆的营商环境。
“以前各个部门各管一段,缺乏衔接,遇到一些职责边界不清晰的事项,还可能相互推诿。对企业而言,多头管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同时因为接受不同行政主体的管理,企业可能会感到莫衷一是。”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唐英瑜说,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从制度上破除了“九龙治水”。一个统一的机构对产品生产销售进行全流程管理,本身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优化。
从税收上为企业减负,给企业送去“真金白银”,是重庆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务实之举。2018年11月16日,重庆市税务局召开民营企业税收座谈会。13家企业的代表表示,近年来,重庆切实落实系列减税降负的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创新技术研发、绿色转型发展等,从普惠性和行业性多层面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
例如,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负力度,推出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扩围、研发费加计扣除扩围、个税改革等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参会的民营企业代表表示,在重庆,国家新发的减税“红包”已经收到了。
“今年深化增值税改革,退还部分行业的留抵退税,真是喜从天降。政策好,落实得也快,返还了企业1430万元,两天到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问题,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重庆勤牛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经理王春凤说。
得益于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2018年上半年,重庆新设市场主体近20万户、同比增长3.7%;新设外资企业436户、投资总额15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8%、195.9%。
企业家的投资信心,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重庆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家预期信心指数122.8,高于即期信心指数1.8个百分点,制造业中31.9%的企业对下季度总体运行持“乐观”预期。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国有投资增长7.1%,民间投资增长10.8%。
首席记者 陈钧 记者 吴刚 实习生 唐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