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6-29 点击数:645
重庆日报农村版6月29日报道:很多渔民认为,要想养好水产必须要有两个条件:既要有充足的好水源、好水质,还要有充足的劳动力。那么,在我市广大农村普遍缺水缺劳的地方,就不能高产高效地养出健康的水产么?在高温干旱天气来临前,《养殖周刊》特地请来行家给您支招。
“这里既缺水又缺劳动力,但是,他们照样养出了高产高效的健康鱼。”近日,涪陵区水产站站长刘顺科告诉记者,该区水口渔场探索出了“增氧调水防控鱼病、抬网捕捞错峰上市、简单机械节省劳力”的管理技术后,2010年以来,该渔场年产销鱼产品、平均亩产、年鱼产值、总利润、亩利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亩利润4年增长了45.9%。
不应急也增氧
刘顺科介绍,要养好一塘鱼,先要养好一塘水。但是,水口渔场位于涪陵区珍溪镇水口村,7口池塘地处一个三面环山的山沟里,养殖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积水,水源和水质都非常差。加之村中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特别是拉网捕鱼时严重缺乏强劳动力,导致水口渔场濒临破产。
“没有条件,我就创造条件。”2009年,当地建筑老板薛相洪收购了水口渔场,并陆续安装电力专线、专用变压器并配备4台发电机组,添置28台增氧机、12台自动投饵机、8条工作船,安装6套抬网,用科技设备来应对缺水缺劳动力的不利环境。
薛相洪将首要任务放在改善水质环境上。他发现,按照以往经验,鱼池缺氧或者面临缺氧危险时,才开增氧机应急增氧,但他认为,增氧不应该只是救命,氧气充足还有利于提高鱼类摄食能力和生长速度,有利于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于是,他在渔场开展了试验后发现,夜晚开动增氧机后,第二天鱼类摄食状况明显好于不开增氧机。
因此,他摒弃传统的“应急才增氧”的旧思想,树立“增氧保高产”的新理念。要求渔场的增氧机按照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左右、在鱼的生长高峰期晚上启动增氧机、4—6月夏秋季节连续开机2—3天等来操作。
抬网捕鱼省人力
刘顺科告诉记者,一口10亩大小的池塘,捕鱼时需要10个左右的强劳动力。可是,薛相洪经常为找不到人捕鱼而发愁。为此,他们制作出半自动化的抬网来捕鱼。通过投饵诱使鱼类进入抬网后,同时摇动滚筒,使沉在池底的抬网脱离底部,形成网箱兜住鱼类,然后将网收拢靠近岸边。这样,只要两个人就可完成捕鱼工作。另外,由于采用了抬网捕捞,这些渔场的产品从4月中下旬开始上市,到10月左右销售完毕,其销售单价一直处于价格高端。
“今年虽然低温寡照,但由于采用了增氧调水防控鱼病、抬网捕捞错峰上市、简单机械节省劳力的管理技术,至今该渔场生产运行状况良好。”刘顺科介绍,从4月中旬起,该渔场的5口主要成鱼池轮流捕鱼上市,每两天销一车鱼,现已销售13吨,存池鱼约130吨。预计今年下半年还将取得更好的效益。
据悉,去年,水口渔场年产销鱼产品190吨,平均亩净产鱼1.74吨,年鱼产值220万元,扣除饲料费、鱼种费、电费等成本费用,年利润45万元。2012年,水口渔场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2013年农业部决定授予该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第八批)”称号。
我市广大农村普遍缺水缺劳,这些地方能不能也像水口渔场那样高产高效?“答案毫无疑问,肯定是可以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书记陈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大渔民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思路,摒弃旧思想,培养新理念,实施新技术,让缺水缺劳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高产高效的健康养殖。去年,全市51027公顷池塘产量达到322061吨。 文/图 记者 汤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