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艰苦创业14年成“药材老板” 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9-07 点击数:664

   

  据重庆日报农村版9月7日:吴建兴今年58岁,南宾镇红卫社区人,早年曾是石柱外贸公司一名“高管”。2000年公司改制,他下岗了,几经琢磨后决定自行创业,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从事中药材加工、销售。

那年3月,他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7万多元,又四处借贷筹集资金22万元,买下了南宾镇黄鹤村一家藠头加工厂的厂房,算是正式起步了。

出口创汇

近年来中药材种植业在石柱不少乡镇异军突起,所以货源绝对不成问题。但吴建兴明白,光这个还不够,要做长久生意,必须质量第一。

他常年向当地村民收购10多种药材,而每一种中药材,进入工厂后都必须经过整理、分类、晾晒、加工和包装等一系列环节,一丝不苟。

以黄连为例,收购回来的黄连统货(大小和品质不一)首先要加以筛选、分类,再在阳光下晾晒两天以上,再作进一步加工;白部、虎杖、杜仲、厚朴等水分含量高,所以在分类后至少要暴晒3天以上,如遇上阴雨天则必须用机器烘干。

因为产品质量“不踩假水”,吴建兴很快与沿海多家出口商建立了长期购销关系,黄连、葛根、鱼腥草等中药材经由合作方顺利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国家。

几年后,中药材加工厂的销售总额就达到了100多万元。

扩大规模

经商多年之后,吴建兴的心态平稳。他有一个基本判断:国际市场跌宕起伏,对于中药材出口行业来说,生意有好就有坏,所以在遇上行情不好时要“输得起”。有了面对市场风险的心理准备,才可能真正抵御市场风险。

吴建兴至今对2008年那一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记忆犹新——因为市场一夜间急剧萎缩,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亏损了10多万元。

随后两年多时间里,行情渐渐反弹。但2011年危机再次出现,几十吨中药材只能低价内销处理,因为有足够心理准备,吴建兴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将损失降低到了最低。

目前,他的中药材加工厂每年“吃进”各种中药材250吨左右,营业额在21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不错。

辛勤付出

在中药材加工行当,吴建兴算是站稳脚跟了。不为人知的是,成功背后是辛勤付出:14年以来,他总是每天一大早出门,忙到晚上六七点才回家,一年到头仅有春节期间才能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包括黄连在内,石柱中药材种植业规模越来越大,所以中药材加工绝对有‘钱途’。”说起以后的发展,他满怀信心地表示。 

文/图 通讯员 崔嵩

在石柱南宾镇黄鹤村,有一家专门从事中药材粗加工的加工厂。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出产的中药材竟然大批量漂洋过海,到了日本、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这里,采访了被当地人称为“药材老板”的吴建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