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5-03-17 点击数:574
“一个月起码长1到2两,年底就可卖钱!”昨日,古龙镇天鹅村5组,返乡农民工杨华果在自家的鱼塘里,抓起两条鱼儿向参观的群众介绍。这个鱼塘是他用撂荒地改建的,养的鱼儿“生态”又肯长。
杨华果现年37岁,曾在外地打工多年,2009年返乡后,与人合伙在雍溪镇团结村开办了一个砂石厂,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逐渐富裕起来的他,看到老家部分良田荒芜了,觉得十分可惜,想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挽救被撂荒的稻田”。
经过一番调查后,杨华果决定,将家门口的几块撂荒地租下来,改建成鱼塘,不喂任何饲料,养殖“生态鱼”。待自己成功后,再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农民养殖,逐步“消化”被撂荒的稻田。
去年年底,杨华果的20亩鱼塘正式“开塘放鱼”,第一次就下了3000多斤鱼苗,主要是鲫鱼、草鱼、花鲢、白鲢等本地鱼品种,总投资达15万余元。
为保证鱼儿够“生态”、“环保”,杨华果还向村委会租了一个小山坡,专门种植鱼草,并把远在重庆主城“生活不习惯”的父母接了回来,专门照顾鱼儿的“一日三餐”。投喂的是玉米面、麦麸、鱼草,绝不掺任何饲料。
也许是土地撂荒多年、积累了太多营养的缘故,杨华果放在“撂荒地改建的鱼塘”里的鱼儿,特别肯长。以鲫鱼为例,放下时平均不过1两,3个月就长到了4两左右;放下的草鱼,更是从平均4两长到了1斤。有部分鲤鱼,放下时3斤左右,如今已差不多长到了4斤一条。
杨华果预计,这3000多斤鱼苗,到年底至少会长到1.5万斤左右。按照“生态鱼”比饲料鱼市场价高出1到2元一斤计算,这些鱼应该能为他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不到两年就可收回成本。同时,他还打算开放垂钓,让周边更多的群众吃到他的生态鱼。(据大足日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