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5-04-29 点击数:516
据重庆日报4月29日报道:记者在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见到村党总支部书记谢家宽时,他捋了捋头发笑着说。有村民告诉记者,谢书记今年46岁,正值壮年,可他的头发几乎白完了——为了让全村人都富起来,他不知操了多少心。
如今的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5万元,比万州区的平均水平高出了约4000元,几乎家家户户都住在整洁漂亮的楼房中。很难想象,这个富裕的村落在十多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市级贫困村,全村14个村民小组无一通公路,村里没有一座过河桥,村委会连个像样的办公场地都没有。
因带动桐元村整村脱贫致富,谢家宽荣获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自费穿越大半个中国找项目
谢家宽是土生土长的桐元村人,对村里的贫困旧貌可谓印象深刻:“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洪水把河提冲得七零八落,一直挨到90年代也没钱整治。每次路过河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年轻时,谢家宽在镇上打过工,做过小生意,最终选择回到村里任职,1998年12月,他走马上任桐元村党支部书记。
谢家宽坦言,上任之初,他面对的就是一个烂摊子——村民人均年收入680元,村里没有一间办公室,村集体还欠了12000元的外债。
如何让桐元村富起来,谢家宽琢磨了好几年。2001年,他从新闻中看到一些国家级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报道后,深受启发,决定自费前往上海、浙江、山东、陕西、福建等地学习考察。
穿越大半个中国后,谢家宽在四川苍溪县收获惊喜。当地一位老农告诉他,家里种了8分地的红心猕猴桃,一年净赚了5000元。谢家宽听得双眼发亮,也想回村发展猕猴桃产业。经专家论证,桐元村气候、土壤条件都适合种猕猴桃。
向亲戚借钱买幼苗赠村民
然而,谢家宽刚开始动员发展产业,就被泼了冷水——村民们思想保守,普遍觉得还是种粮食稳当,对猕猴桃根本不感兴趣。
短短几天时间内,谢家宽跑遍村里14个村民小组,白天前往农户家“游说”,晚上召开院坝会,宣讲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好处、思路和办法。后来,他又把自家5亩地全部种上猕猴桃,再租种外出务工农户6亩地,想自己带个头。
然而,不管怎样苦口婆心,乡亲们就是“不信这包药”,第一年全村几百户仅种下17亩猕猴桃。
第二年,谢家宽坐不住了,他东拼西凑向自家亲戚借来30万元,购买幼苗免费赠予村民,就这样,全村又种下猕猴桃400亩。
第三年,猕猴桃丰收了,一上市很快销售一空,亩产收入最高的达到两万多元。
先种植的尝到了甜头,没有种植的村民“眼红”了。谢家宽借势发力,聘请专业技术员,挨家挨户指导猕猴桃种植,到2010年底,全村猕猴桃种植发展到308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八成以上。
筹资千万建酒厂 猕猴桃不愁销
2012年秋,村民刘定明家里6亩猕猴桃患上了溃疡病,一家人愁眉不展。这场病害让谢家宽从丰收的喜悦中惊醒——如此大规模地种植猕猴桃,桐元村可经不起天灾,村民们更经不起滞销。
谢家宽首先筹资125万元建起容纳500吨的保鲜库,解决猕猴桃保鲜的问题。去年,他又筹资1000多万元兴建猕猴桃果酒加工厂。今年加工厂建成,可为整个万州的猕猴桃进行加工,村民们再不担心猕猴桃卖不出去烂在手里了。
“没有谢书记,就没有桐元村的今天。”村民们这样评价他们的致富领头人。谢家宽说,群众的柴米油盐,就是村里的大事。只要桐元村富起来了,就算壮年白发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