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卖米,“85后”种粮大户陈明亿投入40多万元,建起了电子商城。谁知“烧钱”的电子商城状况百出,销量还不如微博营销。
陈明亿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一味贪大求全,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来选择渠道。
网络营销首告捷
1987年出生的陈明亿,是武隆县凤来乡高寿村人。2004年,他高职毕业后在主城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后来回到武隆自己开电脑店。
2012年,他在老家流转了80亩土地种鳅田稻,当年收获了5万斤稻谷。
“这米没施化肥农药,煮出来特别香!”陈明亿想通过网络,来推销他的好大米。
陈明亿曾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网店,代理游戏点卡。他重新设计了界面,突出强调稻米的绿色、生态。又为稻米加工设计了包装,并注册了商标“凤来谷”。
2012年国庆节,陈明亿将“凤来谷”大米放到淘宝网店上试销,每袋8斤,售价45元,春节前就销售一空,卖了42万元,除去种粮投入的20多万元,还赚了10多万元。
自建商城多碰壁
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陈明亿,他决心将网络贩米生意做大做强。
2013年,他一面将水稻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200多亩,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了1000多亩;一面在渝中区歇台子组建技术团队,投入40余万元,着手建立“凤来谷”优质食品电子商城。
“当时我的想法是产供销一体,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还想通过商城积分,建立自己的会员群体,培养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陈明亿说,在网站上卖米的同时,他还整合了仙女山蕨根粉、豆腐干、芙蓉江野鱼干等地方特色产品,以及海鲜水产、蔬菜水果、休闲零食等一系列产品,“我以为产品越多越吸引人,最多的时候整合了1000多个产品。”
5月商城上线,满心以为会有接不完的单,谁知点击购买者寥寥。“电商平台要烧钱,要推广,知名度起来了,才会有客源。” 陈明亿想,也许是自己宣传不够,他立即采用发体验券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
谁知到了新米上市季节,问题又来了。网站漏洞百出,系统不稳定,还遭到了黑客攻击,忙得他手忙脚乱不说,还大大影响了客户体验。
此处花不开,自有花开处。正在焦头烂额之际,谁知微博救了他——他常常在微博上发些种水稻、捉泥鳅的文字照片,粉丝数千。新米出来了,不少网友就在微博上咨询、下叉。
通过微博营销,陈明亿最终得以“翻盘”。他告诉记者,当年大米共卖了370多万元,其中微博上就卖了100多万元,淘宝店卖了80多万元,团购、线下实体店等平台也卖了几十万元,而他投资最多、耗费心血最大的电子商城,销售额仅有几十万元。
多渠道经营是王道
经此一役,陈明亿开始重新思考电商渠道。
“自建电商平台,是一个烧钱的项目,从配送、销售、售后等方面来讲,成本会很高,效果却不一定如想象那样美好。”陈明亿说,电商发展到今天,渠道无疑走向多样化道路,在选择渠道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还要多了解每个渠道的特性,从而结合多方优势,达到多赢。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陈明亿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他采用的就是“多渠道聚合”战略,在淘宝、京东都建立了网店,还和一些团购平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有商城和微店也在同步营销,效果不错。
“多渠道销售,能即时引入数十倍的有效流量,整体销售额就可能翻几番,对于品牌在网络上的推广也能起到促进作用。”陈明亿说。(据重庆日报农村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