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康万岗:让设备重焕新生的“魔法师”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5-06-08 点击数:451

   康万岗是重庆大足上依红公司装备服务中心的主管工程师,今年34岁的他早在2009年就被该公司评为劳动模范。他是该公司“康万岗创新工作室”的创始人,在他手下改造和修理的设备、生产线有很多,无一例外都焕发出了“第二春”,熟悉他的人亲切地称他为“魔法师”。

折弯线的55秒提速奇迹
  2013年,上依红公司“红岩杰狮”车型畅销。但该公司底盘厂z字形车架大梁数控折弯线的产能严重不足,拖了总装后腿。为解燃眉之急,公司将折弯线技改项目列入外包计划,设备厂家报出了115万元的技改方案。
  折弯线技改项目外包费用高昂,而且效果尚不能确定。康万岗和该公司机械高级工程师李强等4名技术骨干临危受命,带着几名技师挑起了“折弯线提速”项目的重担。
  康万岗和同事们与折弯线“卯”上了劲,他们将周末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分析生产工艺和研究解决方案上。通过近一个月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康万岗他们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修改电气程序、优化生产工艺双管齐下,将进料、出料等动作从串行运行改为并行运行,节约送料、走料时间28秒;提升液压动作速度及工作的稳定性,节约折弯时间30秒;并将模具从整体到易损部件分离,重新测绘、优化并制造新模具,从而实现折弯线提速并新增模具的目标。
  “当时我只要有空,就耗在读厂家程序和构思新程序上面,相关的资料都翻得起了毛边。”为了为攻克设备制造厂家的核心技术“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康万岗废寝忘食,用近两月的时间终于分析清楚厂方设计的程序“语句表”、“梯形图”,叩开自编程序的大门,实现流水线电气plc程序的修改。
  在康万岗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总共历时三个多月时间,便完成了技改项目。经测算,两条折弯线由一次生产需时5分10秒提速到了4分15秒,不仅实现了提速55秒、效率提升20%的“奇迹”,满足了总装产能需要,而且技改花费仅用了14万元,为公司省下了101万元。

加工中心变废为宝
  2014年,上依红公司的一台mcv1700加工中心“退役”,这台数控设备是该公司由1996年购入,经过十多年的使用,设备刀库部分已经损坏,不能使用,机械部分丝杠和导轨磨损严重,精度超差,影响产品质量,电气部分也是故障频发,也不能满足正常生产。更由于相关机械、电气备件已经停产,设备无法修复,只能报废处理。
  “当时我们需要一台和这台加工中心差不多大的数控铣床,我就想应该可以把它改造成一台铣床。”康万岗说,得知加工中心即将报废,而他们部门正好需要采购一台差不多的数控铣床。于是,他向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将这台行将报废的加工中心调拨到了装备服务中心。
  “我参照数控铣床的参数,对它的程序进行重新编写,并且把零部件换成铣床所需的零部件。”通过对机械部分进行大修,更换主要零部件,并对电气部分进行彻底改造,康万岗和同事们最终将这台加工中心改造为一台数控铣床。
  现在,这台数控铣床已经成为装备服务中心模具生产的主要设备,工作负荷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而且模具加工的效率和精度也一直十分稳定。此举不仅挽救了这台加工中心的“生命”,令其摆脱了报废的命运,也为该公司节约了新增投资约35万元。

创新工作室让“魔法”更给力
  上依红公司建立创新工作室,并通过这一载体夯实创新基础,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劳模带头人的作用,加速创新进程,开展技术攻关和发明创造,切实解决制约生产的技术瓶颈。今年3月,上依红公司“康万岗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然而实际上,折弯线提速项目就是康万岗创新工作室班底的第一次试水。
  过去的一年里,康万岗和他的团队虽然没有工作室之名,却一样履行着日常设备改造维修,工艺装备设计制造的创新职责,并创下了2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价值。
  “所有的成果都是我们的团队共同努力取得的,我们每个人都为之付出了心血和努力,能带领这样的团队,我很荣幸的同时也很有压力。”康万岗说,现在的创新工作室让他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给了他更大的动力和更强的信心,因为他相信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就没有攻不下的技术难关。
  今年,康万岗创新工作室一共承接了十余个创新技改项目,现在已完成了5项,这是以往“单兵作战”不可企及的效率。康万岗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创新的道路上前行,用“魔法”将陈旧设备变废为宝,重焕新生。本报记者吕俊池(据大足日报6月8日报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