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4-24 点击数:12008
重庆日报4月24日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政策体系,坚持全市“一盘棋”,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组织保障,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带动、搬迁安置、医疗扶贫等十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012年,按照国家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我市尚余202万贫困人口。2014年新一轮精准识别后,我市仍有165.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超过5%。换言之,每20个重庆人里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脱贫攻坚等不得、慢不得。
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深水区”,剩余的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峡深沟,既缺劳力又缺技术。如何攻下这难啃的“硬骨头”?各级党委、政府立下“军令状”: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工程。
“根据全市贫困地区实际,我们设计了林、果、药、桑、菜、鸡、牛、羊、兔、蜂等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再加上乡村旅游和电商,构成了贫困群众增收的骨干力量。”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根据这些产业,市里有关部门再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培训计划,让贫困户就地增收。
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歧山村村民谭如山,原来居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过得很艰难。后来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政策支持下,他从山上搬迁下来开起了农家乐,如今年年收入超过10万元,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无独有偶。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麻旺镇光明村二组贫困户黄孟全,原来连盐都吃不起,而今则依靠政策养了几十只鸡鸭,20多头猪,还有蜜蜂、狗、猫、兔、牛、草鱼、花鲢等,被人戏称为“动物园园长”。
仅2016年,我市安排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资金达4.4亿元,累计实施项目5432个,实现特色产业覆盖带动贫困群众34万人。
精准到人到户的扶贫政策,让我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每一年减少的贫困人口都在30万人以上。截至去年底,我市仅剩18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两年前相比锐减近九成。
贫困地区整体实力长足进步
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唇齿相依,犹如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解决共性问题,个性也没有发展的土壤。
对此,市委、市政府有清醒的认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分类推进交通、水利等精准扶贫行动,着力破解贫困共性问题。
3年前,巫溪县塘坊镇双柏村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村级道路晴通雨不通,村里没有特色产业,以土豆、玉米、红苕“三大坨”为主,贫困发生率达19%,脱贫之路困难重重。而通过打捆扶贫资金、争取社会扶贫等方式整合资金900余万元,村里硬化道路9.15公里,整修机耕道10.2公里,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并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村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行政村对村民的脱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整村推进力度,纳入规划的每个行政村整合资金均达到千万元级,有效地助推了脱贫工作。2015年底,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帮扶的200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而从2015-2017年,新识别出的1919个贫困村也将全部“销号”——截至去年底,1919个贫困村已有1693个“销号”。
但仅仅是推动贫困村的发展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贫困地区地形复杂,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在实施上有难度;另一方面,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不统一规划,也容易形成基础设施的割裂,制造新的不平衡。对此,我市的解决办法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选择资源禀赋相似、地理位置相邻的多个乡镇结成扶贫片区,延伸扶贫资源,缩小发展差距。
近年来,我市累计实施数十个小片区的扶贫连片开发,整合有关行业、部门、社会资金,有效地促进当地整村扶贫、生态搬迁、产业发展,受益人口超过150万。
与此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倾斜下,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加强。去年,全市18个贫困区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60亿元,相较2012年增加了近1500亿元。
各种政策保障建扶贫长效机制
精准施策与片区开发的结合,让我市的脱贫攻坚迅速打开了局面。然而,随着大量的贫困群众、贫困村甚至贫困区县摆脱贫困或达到脱贫摘帽标准,一个新的课题出现了:如何将短时间出成果的产业与中长期的持续扶持结合起来,防止返贫。
事实上,在区县级层面,市委、市政府早有设计。2015年,我市出台相关政策,一改以往“脱贫即断奶”的“反向激励”为“适应期断奶”的“正向激励”机制,消除贫困区县的担忧。
区县没了顾虑,便甩开了膀子干,纷纷建立长效机制,正向激励贫困户。
例如,涪陵区建立五大长效机制,对已经脱贫的贫困群众,再至少帮扶3年,为其提供产业、就学、就医等全方位政策保障。
武隆区将186个行政村全部纳入动态管理监测范围,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情况和住房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输血”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市扶贫办认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甚至有可能延缓或阻碍脱贫攻坚进程。
“‘参与感’不强,与贫困群众自身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市扶贫办相关人士坦言,在脱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针对这个情况,我市相关区县对作用发挥不充分、群众不认可的扶贫干部实施了召回制度,确保脱贫成效。
“今年,我们将探索财政扶贫资金改补为借、改补为贷,扩大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将帮扶政策与贫困群众参与程度挂钩,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