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温州商报1月14日讯:今年市政府1号文件《温州市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昨天,市水利局表示,这标志着我市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将向社会力量全面开放,开创了有法可依、协同创新的新局面,积极探索水利工程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新模式,绘就“五水共治”美丽新画卷。
该办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对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行为的相关单位应承担的职责、购买服务的主体和对象及具体购买服务方式、购买服务经费保障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提升了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市场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330座水库、450公里标准海塘和990多座水闸。截至2014年年底,我市已针对15座水闸、20座小型水库和127公里标准海塘开展了运行维护市场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去年市本级财政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费用约1000万元,包括珊溪、赵山渡、泽雅、百丈漈水库等四个水库,4.2公里杨府山标准堤和56座中小型水闸。
市西向排洪工程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试点工程,该工程为新建工程,管理单位为温瑞平水系管理局,管理单位将该工程的“两闸一洞”(两座中型水闸和1公里长泄洪隧洞)的操作运用、检查观测、维修养护、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养护及保洁等通过招标方式全部委托专业运行维护企业,实现在未新增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成功高效接管了一个综合性城市排洪骨干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
“对于无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主管单位(部门)筹集经费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彻底改变了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的尴尬局面,实现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良性循环,确保了工程安全运行和发挥效益。”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水利工程全面实行市场化管理改革后,将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大大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效率,促使水利工程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尝试引入竞争机制。2008年起,我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始推行管养分离,部分管理单位分流人员承接区域内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等任务。2013年开始,市水利局通过试点,引导和鼓励各地有条件的水利工程开展物业化管理试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