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12-09 点击数:512
温州日报12月9日讯(记者 周大正 杨世朋)绿意葱茏的大罗山脚,一派勃勃生机,一座座高能级创新平台地标拔地而起,让温州创新版图日益丰满;千年奔涌的瓯江,见证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浮”出江面,沧桑巨变中,崛起辐射长三角、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创高峰。
创新浪潮,正在瓯越大地澎湃激荡。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放慢温州创新驱动发展的脚步。聚焦“塔尖重器”下好先手棋,集聚关键创新要素落子如飞,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瓯江实验室的“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渐次成形,挺起温州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
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实质性作用,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加快项目集聚,大唐5G、中国基因药谷加快推进,中国长城实现量产……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重大科创项目落地开花、高层次人才接踵而至,一个个捷报冲破疫情阴影频频传来,发出温州聚力科技创新的强音,凸显了奋力交出创新高分报表的温州作为。
厚植沃土,创新格局渐次成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让温州这座创业之城插上创新的翅膀?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格局,为引进高端创新要素、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造先机。
“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由此应运而生——
迭代升级温州国家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加快“一区五园”建设,浙南科技城核心区、瓯海南湖科创小镇等12个重点区块呈现出靓丽新形象。
逆势提升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核两带多园区”集聚功能,全面打响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重点区块打造、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创新资源在这里加速集聚裂变。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创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一器一园一基金”峰会成果迭出,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已有25个项目入驻,峰会孵化器首期全面投用、入驻率达到90%,20亿元峰会基金一期投用,峰会65个签约项目已有39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学会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研发、难题攻关、成果转化50余项,科技创新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今年峰会8项战略合作协议签订,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136个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入驻,503位高层次人才与219家企事业单位签约。
高起点启动建设瓯江实验室,是温州构筑创新格局的关键一环。“争创浙江省实验室,打造引领未来、辐射全域的创新策源地。”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瓯江实验室将围绕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领域,集成各方优势资源,推动温州创新发展“高峰凸显、高原崛起”。
提能造峰,创新平台矩阵扩容 从去年5月签约启动,到今年10月正式投用,位于温州自 创区浙南科技城的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科研大楼,在规划建设 上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也标志着一个生命健康产业创 新基地的蓄势起航。 1个多月来,研究院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物理中心、海洋 生物技术温州联合研究中心,并组建了27支创新团队,引育 的10余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或融资阶段。研究院副院长叶 方富表示,该院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海内外名 校大力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已录用博士85名、硕士17名,获评 的省级优秀博士后工作站已引进42名在站博士后。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中的“塔尖重器”,是城市抢 夺创新资源的关键利器。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加速发展,正是 温州引育并举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提能造峰、提质增效的一 个缩影。 这两年来,在“一区”“一廊”范围内,我市引育共建了国科 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40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呈现集群化、 矩阵化发展。 如今,浙大温州研究院已落地运营并发挥实效,科思技术 (温州)研究院、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光子 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签约启动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光 电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天津大学温州安全 (应急)研究院签约落地…… 中国长城项目建成量产,世界青年科学家孵化器、北斗产 业基地、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等投用,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开 园,大唐5G、天心天思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 高能级创新平台释放的“强磁场”,让新兴产业布局水到 渠成、重大项目花开有声、创新成果加速破茧。 市自创办介绍,今年1至10月,“一区一廊”新招引落地创新 型重大科技项目23个,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894 人,已汇聚全市一半以上的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创要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