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商机

创业商机

Business opportunities
到2025年,建成未来乡村100个,成为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 未来乡村,打造“美丽中国温州风景”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1-03-10 点击数:286

温州日报3月10日讯(记者 金朝丹):昨天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的意见》《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到2025年,我市建成未来乡村100个。今年是未来乡村起步之年,《实施意见》就未来乡村建设的目标、重点和路径作了明确,以未来乡村建设为引领,全域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未来乡村如何建设,有哪些值得期待?

提升未来乡村美丽底色

什么是未来乡村?广义上的未来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经济之上叠加的新形态。狭义是指以村、镇和片区(跨镇)为单位载体,在“两带一园”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发展空间布局有机更新,打造主题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健全、治理机制科学、区域边界合理、共同富裕坚实的未来乡村。

打造“未来乡村”重点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产业化、系统化和未来邻里、教育、健康、文化、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等“五化十场景”,推进“美丽经济、生态宜居、文化风貌、四治融合、幸福生活”五位一体建设。

到“十四五”末,全市将打造以“十个一”标志、“十大”应用场景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未来乡村100个,成为彰显“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全国乡村建设示范区,为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实保障,让试点成示范,力争成为国家标准,打造“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

未来乡村建设规划先行,通过制定未来乡村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案,各县(市、区)围绕村域型、镇域型和片区型3种类型开展2个试点,2021年底前至少完成1个试点建设。

未来乡村将提升瓯越乡村美丽底色,通过加强村庄风貌引导,落实农房建设“带方案审批”制度,打造乡土味、瓯派韵、国际范的未来乡村建筑,统筹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庭院建设,全域打造美丽大花园。

我市以打造“美丽中国温州风景”为目标,将未来乡村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路径,建立健全未来乡村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

壮大未来乡村新兴产业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

未来乡村聚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美丽产业,结合农村经济集成改革,加快乡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打造全程全域覆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包括小农户在内的农业生产者提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服务,健全产权利益联结机制,夯实农民共富经济基础,探索走出一条农村多元价值拓展的多业态高质量发展新路。

聚焦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谋划乡村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乡村产业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突出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加大未来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创新“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发展模式,全力培育休闲农业、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推进共享农房、共享田园、共享农场等乡村共享产业发展,发展未来乡村共享经济,积极推动乡村夜经济发展。

我市将实施“千村百镇十城景区化”工程,加大景区村培育力度,高水平建设一批省级休闲乡村、农家乐(民宿)集聚村、森林康养基地,积极培育发展侨家乐,壮大未来乡村产业。

点亮未来乡村幸福生活

把未来乡村打造成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数字赋能、文化挖掘、公共服务等将全方位发力,点亮未来乡村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未来乡村数字赋能上,我市坚持数字化与未来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系统设计建设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实施智慧民生工程,提升水利、公路、电力、防灾减灾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水平,推进远程诊疗向乡村覆盖,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智慧云。实施智慧农业工程,依托5G农业联合实验室,加大“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示范基地等产业平台的数字技术应用。实施整体智治工程,加快城市大脑向乡村延伸,率先试点的未来乡村全面实现整体智治,高水平打造智慧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挖掘未来乡村文化内涵上,我市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拓展未来乡村IP文化内涵,培育乡土文化传承载体,打造未来乡村“视觉系统”。创新未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集成整合农村文化礼堂、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文化驿站,建设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协商议事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加强未来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完善未来乡村“30分钟文化圈”建设。

在提高未来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上,我市将全力推动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提质提标,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未来乡村延伸。支持未来乡村配套建设健康、医疗、求助、消费、娱乐、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未来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20分钟医疗圈”全覆盖。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试点,建设老年人照料中心,改建重建乡村敬老院,打造老年人友好型乡村。加快城市优质资源向未来乡村延伸,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