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经济观察

Economic watch
节能环保产业成中国经济新引擎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8-19 点击数:505

     企业家日报8月19日讯(记者 王红英)近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规划。《意见》为节能环保产业勾勒出了发展蓝图: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产值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意见》还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节能环保产业上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营造绿色消费政策环境,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改革的办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将健全法规标准,使潜在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真正起到扩大有效内需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负责人说,国家加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百姓带来更多的碧水蓝天。

     “可以说,环保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表示,环保产业成长性强,就业机会多,市场机会大,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同时,有分析人士称,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持续推出的又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对于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扩大有效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单位5000家左右;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从业人数50万人以上。

      瞄准四大重点领域

    《意见》明确了当前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围绕重点领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发挥政府带动作用,引领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工程建设。三是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市场消费需求。继续实施并调整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计划,完善环保产品认证制度,开展再制造“以旧换再”,拉动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四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

  具体而言,重点领域涵盖了节能环保领域的热点,包括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加快大气治理重点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加快大气治理重点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加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应用,推动海水淡化技术创新等均纳入其中。

  在节能产业重点领域,《意见》指出,要重点发展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等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

      在环保产业重点领域,《意见》明确,要发展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和监测设备为主的环保技术和装备。同时,要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在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方面,意见提出,要继续实施并研究调整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推动超高效节能产品市场消费。此外,要研究完善峰谷电价、季节性电价政策,通过合理价差引导群众改变生活模式,推动节能产品的应用。

      除居民消费外,在政府采购领域亦要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意见提出,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环保标准,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政府普通公务用车要优先采购1.8升(含)以下燃油经济性达到要求的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抓紧研究制定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实施方案。

     “作为一个政策带动性较强的产业,节能环保屡屡得到高层重视,成为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表示。他说,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

    “一揽子”政策支持促发展

     据专家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将进一步从财税金融、土地政策等方面提出一揽子的支持措施。分别从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目标责任、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土地政策、推进改革创新等方面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表示,“在支持政策方面,鼓励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及产品发展,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建设先进生产能力;研究制定出台先进节能环保产品和消费的激励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环保产业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调整节能环保专用设备优惠目录和进口免税目录等。另据了解,尽管该意见并未对国家在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规模做出具体安排,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该产业的投入,以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拉动和法规驱动型产业,所以产业发展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说。

      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意见明确,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的投入力度;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和资金管理办法,简化审批程序。

      在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等政策方面,将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余热余压余能发电及背压热电、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和价格政策,逐步扩大峰谷价差,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价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推行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

     在拓展投融资渠道方面,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稳步发展碳汇交易。

      除了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意见》表示还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在发展绿色信贷方面,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的担保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选择资质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稳步发展碳汇交易;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

     此外,政策指出,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严格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改革资源税。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盛宴背后需防产能过剩误区

      众所周知,战略新兴产业的光伏行业就经历了一个全面开花,由盛至衰的过程。近年来,受多晶硅利润巨大的吸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中国占近9万吨产能扩张过快,光伏基地遍地开花。其后受欧洲需求急剧降低,及欧盟反倾销等影响,光伏产业陷入寒冬,至今仍饱受内忧外困的煎熬。

      为此,专家担心,一旦政策引导鼓励,各路资金蜂涌而至,不排除重蹈一次光伏业由盛而衰的覆辙。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产陷入产能过剩的殷鉴不远,这对刚刚出台具体扶持政策的节能环保行业而言,该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技术处处长冯波提醒,虽然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社会需求没有很好的释放之下,过分的释放产能,可能会造成总量过剩,需要加强节能环保产业与各个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的需求。同时,提高环保投入水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近几年刺激经济的政策也使得社会资金相对充裕,一旦看到行业有利可图资金就会蜂拥而入,这也使得中国无论新兴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出普遍性和全面性特点。”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称。

     “以政策为导向,我国将有大规模的资金涌入节能环保产业,但是如果依然是技术门槛较低的中小企业,会造成盲目复制,加剧竞争,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对此也十分担心。在他看来,能环保设备生产方面可能会因政策刺激,生产门槛较低出现产能过剩,这是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但另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使用和技术服务关联度更大,包括环保设备是否使用以及对违法处罚力度大小等,更涉及包括钢铁企业,污水处理等诸多行业,以及政府在环保政策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水平上。

      那么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呢?专家们提出在有效督促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及治理污染的机制方面,更要结合市场和行政化手段,完善相关制度并加强监管。另外,提高违法成本,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等节能环保生产领域之外的内容也亟需完善。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保护本身就有很强的外部性,这些企业是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财税收入,在污染治理方面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归根到底与地方利益有关。”专家们纷纷比表示,实际上由于违法成本低,中国很多城市有污染源的企业纷纷采取环保部门检查时,将排污处理设备打开,而检查组一走,随即关闭任凭污染源肆意横流。

     同时,也有人提出,要搞好环保节能产业,首先要搞明白的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到底在哪里?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公平竞争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

(图片摘自百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