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7月29日讯:船到中流浪更急。当前浙江工业面临的发展态势也如此。规上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上半年,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应该说,在今年尤为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取得这个成绩相当不容易——高于6.0%的全国平均增速,在东部沿海省市中也是最快的。
然而,犹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也要看到“6.2%”的另一面。
从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的走势来看,今年一季度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是8.9%,实现了高位开局,随即承压回落,上半年最终实现6.2%的增速。如此曲线,表明当前浙江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是在加大的。
从重点产业看,也是压力重重。汽车产业是近年来浙江制造业发展中的一颗“明珠”,涌现出吉利汽车、均胜电子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2016年至2018年,汽车产业分别拉动浙江规上工业增速1.2个、1.1个和0.7个百分点。但今年上半年,浙江汽车制造业规上增加值同比下降5.1%,比去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拖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拉动力比2018年下降1.1个百分点。同样,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重点产业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显然,无论是增长态势,还是重点产业,当下的浙江工业都处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的关键时刻。
但,这同样是“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
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根基所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纵观这些年来的浙江经济发展,工业始终扮演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工业稳则经济稳。今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归根结底也还是工业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因此,要完成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抓工业是重中之重。
抓工业,关键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增长”。做到这一点,困难不少,但浙江有优势。
拉长观察时间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浙江工业增长从2010年开始经历了5年回调下行,2015年触底,仅增长4.9%。2016年起,浙江工业增长实现底部反转,并快速超过全国和其他工业大省,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增长6.2%、8.3%和7.3%,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持续高于全国、领先东部。
民营企业是浙江工业第一主力。今年前5个月,浙江民营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4%,处于近5年高位;以民企为主的浙江高新技术投资同比增长24.9%;民营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8%。
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表示,所有这些都表明,这些年来始终坚持转型升级的浙江工业,其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变稳、变强,增长质量正在不断提升。这正是下半年浙江工业实现“有质量的稳增长”的底气所在。
当然,再好的土壤都需要汗水的浇灌,“有质量的稳增长”也不会自我实现。尤其是面对当前加大的工业下行压力,要让可期目标变为现实,全省各地、各部门必须准备应对更大的风险挑战,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增长举措。
工业大市、大县(市、区)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其中,上半年增速比较好的地方要继续快马加鞭,争取为全省增长大局多作贡献,绝不能见好就收,“留一手”。受到汽车产业等主导产业下滑影响,上半年部分工业大市大县增长不太理想,这些地方要有紧迫意识,既谋划长远也要瞄准当下,要科学分析重点产业下滑“症结”,拿出“一企一策”的精准方案,挖掘增长潜力,对冲下滑压力,尽快把增速赶上来。
有效投资、重大项目要千方百计加快推进。今天的好项目,明天的新动能。尤其是高质量的工业投资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动能转换的关键。近年来,我省每年都要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高质量的投资项目为经济稳健增长提供了强大保障和强劲动能。下半年,全省各地要抓住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的历史新机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吸引高质量项目上做更多文章。
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要加快打造。企业是发展主体,企业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而营商环境是企业家信心的基础。下半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用高效率的一流营商环境温暖企业、鼓舞企业,让实体经济企业在浙江的发展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为企业降本减负要继续发力。今年上半年,浙江在坚定贯彻中央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自我加压、自我倒逼,出台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减负降本措施,有效对冲了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接下来,浙江还将研究出台新一批减负政策,力争全年减轻企业负担2000亿元以上。同时,我省还在研究出台工业稳增长政策。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在冲刺“全年红”的进程中,期待浙江工业经济亮出主力军的新作为。
(记者 刘 刚 夏 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