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杭州每日商报10月31日讯: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了银行调查数据,调查显示,购买理财产品时遭遇销售误导、收益被夸大以及出现巨额亏损、资金被占用、信息不透明等现象,是近来金融消费者对银行理财产品集中投诉的主要问题。中消协提醒说,消费者应提高自身的金融理财知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被理财经理的高收益所“忽悠”,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流动性要求所匹配的产品。
三成消费者认为曾遭遇销售误导
本次中消协调查是基于对银率网“我评银行”平台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60家大型商业银行网站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超过三成的消费者经历过误导行为。30%的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进行任何风险提示;在银行代销的产品中,将保险当做银行理财产品误导销售的比例达39.42%。
这其中甚至有巨额亏损的投诉,从消费者在银率网平台的投诉可见,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大华银行、花旗银行等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产品也都曾出现过“巨亏门”事件。
理财产品透明度饱受诟病
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低一直饱受诟病,根据银率网对60家大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期的信息披露(即产品说明书的披露)、产品运作期间的信息披露(即运作公告)以及产品到期后的信息披露(即到期公告)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信息不全面、不稳定和时滞性的问题。
而在产品到期公告方面,被调查的60家商业银行中,有9家商业银行在其官网查找不到任何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即使公布到期信息的银行,也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有的银行一个月集中公布一次当月到期产品的信息,而有些银行仅公布未达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正常达标的产品没有任何公告。
银行被认为故意占用资金
另一投诉率较高的问题是产品兑付期过长。中消协此次的调查显示,因这一问题被投诉的银行以股份制银行居多。
理财产品到期后设定一定的兑付期是行业默认的规则,据记者了解,一般理财产品的兑付期是1—3天,其中以2天的居多。但也时有出现兑付期5—7天的事情。姚女士告诉记者,前些日子一款理财产品到期,但由于中间隔着十一长假,她的资金被莫名地延长了一周后才到账,算上之前正常兑付期的时间,足足损失了10天的利息。
面对这样的问题,银行认为很正常,某银行理财师表示,设定兑付期,是因为银行需要对到期资金进行清算,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遇到周末或节假日,兑付期会顺延,也是很正常的。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兑付期过长,不是银行资金运作或账户管理效率太低,就是银行有占用资金的嫌疑。因为兑付期与销售期的理财资金都会被视为银行存款,帮助银行通过月末的贷存比考核,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兑付期的设定不排除和银行的揽储压力有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