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经济学博士、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来温州发表自己对2014年中国经济的预判,主讲《2014年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这位专长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经济学家被媒体冠以“预测帝”,不过他这次的预测却让人“细思极恐”。
鲁政委在讲座中表示,依照过去的经验来判断,2014年中国经济似乎有两大希望,一是改革,二是美国经济复苏,但是在目前国内“三高”(高利率、高汇率、高负债),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实际高估的问题面前,2014的中国经济仍将在底部震荡,平稳增长。他还告诉温州老板们:“振兴温州,不在温州,而是寻找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江浙沪粤成“三高”重灾区
去年以来国内银行的坏账率总体上升。鲁政委指出,具体来说,从行业分布看,不良贷款主要出现在制造业和商贸领域。从地域分布看,浙江、江苏、广东(广东在2009年-2011年间上升明显)是目前坏账余额最大的地区,上海去年也有上升趋势。从全国来看,浙江、江苏和广东的坏账余额占到全国坏账总额的近四成。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令各方意外的结果?这一貌似意外的结果背后,是否有逻辑可循?鲁政委说,这其中,可贸易程度是分水岭。从地域上,广东、江苏、浙江一直是我国对外出口名列前茅的地区;从上市公司分行业的数据中也发现,大致以可贸易程度为分水岭,可贸易程度越高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可贸易程度越低的资产负债率越低。
资料显示,工业可贸易程度非常高,因而其也是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医疗保健可贸易程度很低,在几乎其他所有行业资产负债率都在上升的情况下,其负债率反倒是下降的;此外,信息技术、日常消费 、电信服务等的可以贸易程度也不高,其负债率虽有上升但也相对较低。
鲁政委说,这种资产负债率的差异,是在2007年之后才开始凸显的。如此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到2010年前后所谓“金融不支持实体”的说法开始更多的流传开来。难道“金融真的没有支持实体经济”吗?果真如此的话,这些行业负债率的上升是如何出现的呢(至少说明他们过去是很好借钱的)?其实,2010年前后抱怨过多的所谓“不支持实体”,应该主要是银行此后对制造业变得更为谨慎,因为他们的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降,负债率迅速攀升。资金是逐利的,哪里能赚钱去哪里。
汇率是工业空心化“元凶”
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是什么让可贸易程度高的行业特别是工业变得不赚钱了?
鲁政委表示,在连续数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之后,从2004年开始国内劳动力成本连续多年快速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变弱、一些行业甚至完全丧失而被国外企业“反攻大陆”占领了国内市场。这种症状其实是过去所有“实际有效汇率”高估(综合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和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等各类成本提高因素之后)的经济体都曾出现过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他个人认为更贴切的译法应该是“工业空心化”。
鲁政委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比升幅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之间存清晰的负向关系,于是企业家开始把钱更多地投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这就使经济出现日益明显的“脱实向虚”的症状。
鲁政委认为,对症之策就是通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弹性,修正高估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如果高估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调整,制造业持续不景气而相反房地产继续繁荣,必然会导致金融资源更多向房地产领域堆积(事实上,房地产的确是可贸易程度最低的行业),那么,在更远的未来,房地产市场或成为诱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根源。
增长变数看汇率
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最终令金融体系中各个品种的利率在第四季度都出现大幅上行,不少品种的利率水平甚至已接近十年高位。鲁政委预计,今年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包括信贷在内的融资成本都将因此而显著上升。无论如何,去年下半年的高利率及其造成的社会融资萎缩,最迟到2014年下半年或许就会让经济再度下滑。
鲁政委认为,除非今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真正启动,并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才可能最终好于预期。在他看来,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变数在于汇率。
他的依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重提传统出口优势是一大亮点,暗示汇改可能成为中央的重点工作。”
不过当现场观众问:“汇改何时能启动,降到怎么样的水平才算合适?”鲁政委打趣:“领导人很忙,考虑的问题太多。”
他还在讲座中提到了网传的107号文,认为确认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从网传版本的“必然结果”、“有益补充”、“积极作用”看,政策主要不是封杀,而是规范,目的是让其能够继续“健康发展”,限制负面作用发挥积极作用,核心是确保“责任不落空”。
(摘自1月12日温州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潘颖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