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1-18 点击数:417
“在制造业‘机器换人’已经势在必行。”有专家表示。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国内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的“人口红利期”,即将在2015年前后宣告结束。由此,用“机器”替代“人”,就成了“再工业化”的基础之一。
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通过创新驱动、“机器换人”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动力之源。“浙江制造”中的纺织、造纸、门业等诸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就纷纷把目光转向此,期望能够摆脱人力成本高企的拘囿。
“机器换人”使得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提升,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但对相当多中小企业而言,这个转换过程却不只是添置一两台设备那么简单、那么容易。
A 机器换人 效率高了人少了
不久前,拉丝工人方发明所在的车间进行了生产线流程改造。由此,方发明一下子成为其他车间工友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不仅工作变轻松了,收入也有了增加。
方发明所在的“晨星金属”是杭州下属县市的一家民营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是钢丝、铁钉等。生产线没有改造之前,方发明负责的主要工作是用水拉机拉出一根根钢丝,可让他感到郁闷的是,拉丝的时候经常会发生钢丝断裂的情况。
“我拿的是计件工资,如果断的多就是无效劳动,一天下来干得累死还赚不到几块钱。”方发明说。
前段时间,他所在的车间进行技术改造,部分老设备淘汰,换上了新型流水线设备。这以后,方发明明显感觉到人轻松了,加工的件数也多了,收入自然也增加了。
“晨星金属”的负责人老饶告诉记者,原本产品用的原料主要是拆迁房屋时留下的废旧钢材,不但费工、耗能,而且每到下雨天,就会出现原材料紧缺等问题。后来,企业通过技改,开始利用大型钢铁企业的边丝生产建筑用钢丝、混泥土箍筋、钉子等。最初的时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但很快,这种优势就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得到抵减。
想到此前技改带来的好处,去年老饶咬牙对企业里的部分设备进行了升级,没料想效果立竿见影,拉出来的钢丝质量提高不说,材料损耗也减到了最低。不仅如此,以前一台机器需要两个人,现在减少到一个,生产效率还比以前有了提高。
和晨星一样,金昌纸业的负责人张求荣也对技改一事充满了热忱。在特种纸企业密集的龙游,金昌进入行业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
最近几天,老张刚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停掉2号机,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老张说,改造后的2号机将被用来生产一种叫作游龙纸的新产品,主要用于高档礼品包装,这个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基本还是空白。
出身于当地一家国有造纸厂的张求荣对新产品的嗅觉一向很灵敏,这几年,热升华转移印花原纸、人造革离型原纸、水转移印花原纸、屏膜转移原纸、纯纸壁纸原纸等,老张的一次次转型总是惹得同行刮目相看。“这些年企业研发经费一直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4%到5%左右。”老张告诉记者。
在金昌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整条造纸生产线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操控,所需工人也大大减少。老张说,接下来,他们还将上6号、7号、8号三条造纸生产线和两条纸制品加工生产线,完成后将形成年产机制纸4.5万吨、纸制品加工2万吨。
B 为什么要机器换人?因为人工太贵了
老饶说,现在,企业车间里一个普通拉丝工的工资就有2500、2600块,和2010年相比,出现了30%的上涨。不仅如此,由于工资上涨较快,一些工人在薪酬方面还出现了攀比现象,因为“晨星金属”所在的工业功能区同质化较高,一旦一家企业提工资,一些工人便立即跳槽,同时带动工友出现“离职潮”。
张求荣则对记者表示,仅工人工资,企业一个月的支出就要70万,还不包括医保、养老费用等。
“人工压力真的很大。去年给2000元,今年就得涨到2500元,不涨工人就跳槽。熟练工放走了也不好找,只好加薪。”杭州一家纺织企业的人事经理方俊表示,企业成本上升最大的一块就是人工。为此,他们今年也多添置了几台电脑横织机。
记者了解到,过去两年间,多地都上调了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杭州为例,其最低月工资在2009年为850元,2010年升至960元,2011年进一步增至1310元。
市场定价工资水平也在节节走高。
伴随物价上涨,生活成本的攀升推高劳动者的预期工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去年工人工资普遍较2010年上涨20%到30%,部分基数较低的行业甚至出现50%的涨幅。目前,这种趋势还在延续。
相较之下,实现“机器代人”后,这笔账显然要划算很多。
方俊说,目前企业工人工资加上伙食住宿,每个人每月至少要花费2000多元,而他们每添加一台电脑横织机,人工成本就可以缩减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左右。“一台机子的售价在10万到15万之间,一两年就可以回本。”他称。
很多企业也正是被这个“算术结果”所吸引,才纷纷加入到“机器换人”的行列中。但这在以前,却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一直到2004年以前,机器二字都还是昂贵的代名词,对成本的精确计算,让企业们纷纷选择了“人”。
但也是从去年开始,这一现象开始逆转。前所未有的“民工荒”从珠三角、长三角一路蔓延,供需关系变化,人工价格水涨船高。与此同时,随着国产技术的进步,机器的价格却逐渐跌落。现在,一台国产电脑横织机,价格一般在10万到15万元之间,不到进口机的四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即便企业老板有幸不为招人而发愁,他们依然会发现,这一代农民工已经与上一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喜欢去网吧KTV甚过赚钱,他们会因为企业管理过于死板而干脆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饭碗,他们不愿住企业免费提供的宿舍,理由仅仅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C 机器换人 中小企业缺乏底气和实力
对企业来说,“机器换人”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对政府来说,它也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记者留意到,早在前年底浙江就提出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染排放增效和提高优质产品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四减两提高”目标。
从去年开始,浙江又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机器换人”(现代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设定的目标是,今后三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要达到60%,机器装备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要达到40%。
不过,虽然是大势所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机器换人”的底气和实力。
老饶说,现在设备价格确实比以前降低了不少,但对一些小微企业来说,还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支出。记者获悉,目前浙江企业所用的自动化设备,90%以上来自国外,国外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还不一定适合国内企业的生产,需要二次改装和调试。
“我们的生产线就是自己组装,不过核心部件还是进口,如果不自己组装的话,费用根本无法承受。”采访中,张求荣表示。
人才也是掣肘的一个方面。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没有专门的工艺技术部门,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难以自主开发新工艺、新产品。而“机器换人”不仅仅意味着生产线的更新,如果不能相应地提高工人素质,也会限制其效益的发挥。“机器换人要求一线员工必须尽快向知识型生产者转型。”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说。
不过,眼前的实力并不能阻碍小微企业们对于“机器换人”的热情。
在不久前举办的永康机械装备及工模具展上记者留意到,除了参展企业各自拿出的创新产品之外,最亮眼的莫过于工业机器人。
在展会现场的一个展位上,来自浙江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杭州赫瓦机器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展示了他们研发的最新款工业机器人。
“低成本竞争加剧,环境法规日趋严格以及从业人员生产技能的降低,导致制造商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项目经理卢锦旌说,在这种形势下,采取可持续的制造解决方案是一条成本显著的途径,比如机器人的应用。
他举了工业机器人在塑料领域的应用为例:“传统固定式自动化系统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机器人的柔性很好,非常适合完成注塑机的辅助操作,它能够承担整个生产周期中的各项作业任务,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益。”
一位来自永康本土企业的客商表示,虽然目前自己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永康当地已经有企业实现了 “机器”与人的替换,“据说能够 ‘以一顶百’,所以我也特意过来看看。”他说。
(摘自1月18日企业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