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经济观察

Economic watch
V型回升是如何实现的 ——浙江经济半年报述评之一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07-22 点击数:186

       浙江日报7月22日讯(记者 陈文文(在重启的机器轰鸣声中,在氤氲的烟火气里,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5%,浙江经济绘出了一条“V”型强劲反弹的曲线。

  服务业转降为升,工业持续回升,投资稳步回升……从一季度疫情重压下的探底——GDP增速-5.6%,到二季度主要经济运行指标的回升向好,其间之难,努力之巨,不言而喻。

  回首过往,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不是第一次爬坡过坎。无论是非典冲击的2003年,还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浙江经济都曾出现过“V”型反转。但这一次,情况更为特殊。

  这一次,冲击更大。疫情冲击远远超出预期,虽然浙江疫情较快得到控制,复工复产迅速跟进,但全球疫情大暴发带来的直接影响,让经济受到内外双重冲击。

  这一次,应对更难。与2003年和2008年相比,今天的浙江经济已站上6万亿元新台阶,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风险变量更多也更为复杂。

  那么,万般艰难险阻面前,浙江又是如何实现“半年正”的“V”型回升呢?

  越是非常之时,越要保护和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由负转正,“‘V’型强劲反弹的动力来自实体经济实实在在的复苏,特别是工业经济。”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王美福一语道破。

  疫情突如其来,浙江以最快速度为实体经济赋能。

  复工复产伊始,在异常复杂困难的环境下,浙江突进的方向就很明确,省委、省政府提出“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疫情防控要取得胜利,经济复苏发展也要取得胜利。

  早在2月1日,浙江就成立了复工复产工作专班,整合力量协同推进。两天后,做好企业复工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下发;4天后,支持小微企业渡难关“17条”出炉;9天后,全力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30条”意见出台。 (下转第四版)

    见事早,行动快。一系列精密智控措施,不断为浙江企业复工复产提速。从五色“疫情图”到“健康码”,从“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到首创“复工率五色图”,浙江企业复工复产确认程序不断简化,浙企员工返程绿色通道越来越宽。一时间,处处可见政府掏钱组织专车、专列为企业接送员工返程的场景,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浙江经济的人流物流商流加速畅通。

  “抢”出时间窗口,留得发展青山。为了帮企业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失去的订单救回来,浙江的惠企、暖企政策不断加码。7月21日,浙江第三批支持小微企业渡难关“19条”政策出台。近半年时间,浙江小微企业一次次收获暖心“礼包”。

  稳住企业,稳住市场,稳住订单。工业产销也逐步好转,批零业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稳,实体经济稳。上半年,工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贡献最主要的一股力量。“工业经济一季度负增长10.2%,二季度增长率为8.6%。二季度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3.6个百分点,贡献率59%。”王美福介绍。

  越是非常之时,越需要精准施策、有效作为

  与危机扳手腕,需要力量,也需要技术。面对突如其来的极限压力,省委、省政府精准施策,打出了一组组有力、有效的增长组合拳。

  下行压力增大,投资力度加强。3月3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之后,浙江随即举行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推出53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8864亿元。项目单体平均总投资16.5亿元,创历史新高。

  为让项目早动工早建成,浙江各地包专机、开专列、包大巴……种种“千方百计”,凸显的是“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决心和意志。

  稳增长必须稳投资,浙江竭尽全力让按下“暂停键”的经济重启,考虑的不仅是眼前,更是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占得先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基建。在浙江,数据和水电一样,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疫情之前,5G、宽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就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热词,近年来浙江重大项目开工清单中,5G、智能制造等项目出现的频次逐年增高。疫情之下,新基建更是成为浙江通过有效投资对冲下行压力的重中之重。就在不久前,浙江正式公布三年万亿新基建计划,力争两年后建成5G基站12万个以上,这意味着到2022年,浙江将在全省实现乡镇以上区域、重点行政村及重要工业园区5G信号全覆盖。

  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促进消费,3月底,浙江出台16条提振消费措施,促进疫情后市场复苏。多个城市在3月末开始发放消费券。杭州从3月27日起连发11天,兑付金额为2亿元左右,带动消费金额达22.26亿元。

  促消费要有新办法。疫情以来,与线下商超清冷不同的是,在浙江,“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新模式新业态一路突进。抓住这些新的消费热点,浙江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于是,人们看到,外卖送菜、在线问诊、远程教育、直播带货……这些被疫情催生的“风口”,成为浙江发展的新一轮热点行业,互联网营销师、城市管理网格员等诸多新名词成为今年浙江就业的新看点。

  越是非常之时,越需要创新进取、内外兼修

  疫情就像一场极限压力测试,淬炼了浙江民企“避危抢机”的能力,这是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实现“V”型强劲反弹的重要原因,也是浙江经济的韧性、灵性所在。

  生产如何尽早恢复?订单怎么才能不流失?“坐以待毙”从来不是浙江企业家的风格,铁路部门春节后开出的全国首趟复工人员定制专列,坐着杭州东方通信、恒生电子、中策橡胶等浙企员工。首个“包高铁”出现的同时,首个“返工包机”——浙江长龙航空GJ8025航班,载上了154名嘉善县企业的返岗员工。

  同样的压力下,谁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疫情下人们发现,已经完成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往往复产速度更快,复产质量更高。因此,越来越多的浙企把复工复产过程变成转型升级的过程。他们自发进行技术改造,在收获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收获了优于同行的竞争力。

  “一组数据值得注意,1月到5月浙江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下降1.6%,而整个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11%。”王美福认为,这说明浙江民企适应市场的能力更强。

  疫情催生新需求,企业就开发新品种。在传统冷柜、冰箱市场面临巨大下滑压力的情况下,台州星星冷链成功开发了满足社区应用场景的“生鲜自提柜”与“生鲜智能无人售货柜”,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日常生活需求问题。

  新的市场形势,需要新的发展战略。疫情之下,在浙江这个外贸大省,越来越多偏重出口的企业重视起出口转内销,开始内销、外贸“两条腿”走路,他们按照“双循环”的发展战略,重新审视和运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打造有进有出、优进优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疫情仍在,压力依然,信心更足。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实现“V”型回升的浙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成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