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12-22 点击数:368
经济日报12月22日讯(记者 李华林 柳 文)当前,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也逐步显现。
专家表示,解决供求脱节问题,需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促进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关键是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放松。通过调整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从深层次上解决供给与需求错位问题。
“尤其要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在优化供给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在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深化改革开放上持续加力,引导企业开展创新,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企业敏锐捕捉疫情防控带来的新商机,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创新、服务转型,创造出新的需求,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浙江开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业,该公司研发经理刘光源说,受疫情影响,年初公司订单大幅下滑,经营一度陷入困境。“为打开市场,我们加大研发力度,将专业型产品改造成家用型产品,研发出更适合家庭使用的电动工具,不断提高产品性价比。”
“就拿这个迷你电圆锯来说,之前‘专业款’年销售量2万台左右。现在‘经济款’刚投放市场,预订量就超过2000台,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刘光源说,目前该公司推出80多款新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企业也成功打开了一片“蓝海”。
形成供需良性互动,还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求侧管理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积极建立完备的内需体系,这些离不开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此前表示。
当前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与此同时,大众消费水平和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型消费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扩大新型消费中仍有不少堵点和难点;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环境等方面还有不少制约因素。
同时,受疫情影响,当前出现供需两端复苏不同步的情况,需求恢复的速度明显慢于供给。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出口规模与增速创新高、投资恢复正增长、工业利润持续向好,供需平衡亟需通过需求侧管理来解决。
“需求侧管理要进一步增强消费的作用。”刘向东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包括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制定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金融支持措施。比如,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对生活性服务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健全消费信贷制度,增强消费的可持续性。
消费能力是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堵点”。刘向东表示,挖掘更大内需潜力,更要固本培元,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制度保障,解除居民消费的束缚,消除“敢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创建更加便利消费的市场环境,如疫情期间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无接触购物,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促进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还要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新发展阶段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放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上来,通过把握潜在需求趋势和技术前沿方向,着力超前投资布局一批优质产能,优化区域生产力投资布局,加快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紧密对接,引导优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跃升,夯实供给体系质量。”刘向东表示。
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要坚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以鼓励企业优化产品和服务结构,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