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经济观察

Economic watch
国企进入资本运营时代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3-24 点击数:616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有资本的概念,并计划成立控股公司对国资进行运营,这标志着国企将进入资本运营时代,国企有望成为中国的第二财政。

  中国虽然一直强调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地位,但是公有制企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一直下降却是基本事实,不仅营业收入的比重在下降,仅仅从数量上根本就无法跟民营企业相比,中国每年有几十万家的民营企业建立,但是公有制企业基本上是只减不增,而且大多从事的是民营企业干不了的事情。

  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可见国企做大做强一直是改革目标,这一提法一直没有变化。并且三中全会通过国企改革方案,决定向国企征收盈利的30%。这标志着国企将对财政有更大贡献。

  而这一比例主要是针对竞争性国企,竞争性国企将成中国的“第二财政”,这有利于优化中国的财政收入结构,也有利于将税收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以后中国的财政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税收,一方面是国企利润上缴。

  社会上对国企的看法大多流于民粹,或是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的看待国企,这都违背科学,比如竞争性国企的主要目的就是赚钱,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现在世界各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如果国企能分担一部分财政压力,可以从总体上降低税负,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目的。

  比如中国很多白酒企业都是地方的国企,都是竞争性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和税收都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在中央层面比如华润、招商、中信、光大这些企业,在房地产、零售、啤酒等竞争领域都做得非常好,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华润的零售非常厉害,这些在竞争领域的国企可以用他们的利润充实财政,而且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就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国企没有特殊优势,因此可以大力发展竞争性国企,特别是地方政府。

  而自然垄断型行业则应该实行严格的管理,防止其通过垄断高价伤害社会利益,中国现在所谓垄断企业,大部分是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这些行业是没有办法打破垄断的,只能在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之间进行选择,一般国家垄断经营显然比私人垄断经营效果更好。因为首先,国家垄断经营的话,企业决策更能从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中国现在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大通道建设,海外能源布局都是国企的功劳,私人企业不会做这些的,也根本做不到,这些都保障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电力不足的问题,关键就是缺乏国有企业。

  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大国企在海外征战的话,中国现在可能会像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连电都不够用。其次,自然垄断型国家经营更能维护社会利益,私人垄断必然出现恶意涨价情况,比如中国被外资控制的自来水行业就是个明显案例,而且很多行业私有化后,其安全状况也很难保证,比如在西方,很多航空公司私有化后出现客机频繁坠落现象,英国的铁路私有化后是世界上铁路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核电私有化后出现了巨大的核泄漏,美国铁路放松管制后,价格飙升,如果是国有经营就不会出现这些情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确实有一股起源于英国的国企私有化风潮,但大多都失败了,而失败最严重的就是英国,以前英国是高端汽车品牌最多的国家,现在几乎都成了其他国家的,而且英国在市政设施的供电,供水方面都成了国外的资产,中国李嘉诚就是最大的赢家。

  近年来,国企已经出现全面战胜私企的局面:比如在法国国有的雷诺汽车的业绩远远强于私有的标志雪铁龙,近日雪铁龙由于经营不善,都到了变卖的地步,在德国国有的大众汽车也就远远强于私有的奔驰汽车和奥迪汽车,在铁路方面国有的法铁,德铁都远远强于私有的英铁,美铁,英铁以事故频繁著称,美国则是唯一没有高铁的发达国家,而且铁路还频频涨价,在医疗方面,实行国家保障的欧洲远远强于私有化的美国,美国的市场化医疗成本极高,而人均寿命却远低于欧洲。

  其实国企只要产权清晰了,竞争力更强,近年在世界各国都表现的非常鲜明。总之中国的国企改革应该走向科学改革,而非意识形态主导。

  中国的国资不仅在国内运营,在海外也在布局,中国目前倡建的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亚洲基础建设银行等都是很好的主权基金运作模式。2013年10月2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时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同域外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合作,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亚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是非常好的思路,这才是应该发展的方向。

  (高连奎/文,载3月24日企业家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