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现实中,互联网思维是被明显夸大了。据美国媒体营销研究公司的研究,市场上90%以上的“口碑”是在线下实现传送的。
互联网思维是最近一两年被热炒的一个词汇,仿佛很多传统的产业穿上这个外衣,就能一鸣惊人,甚至呼风唤雨,马上就能和时尚、成功、财富、明星结缘以致画等号。诚然,个别的成功案例被互联网瞬间集中传播开来,似乎有这样的功效。像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西少爷泡馍、马佳佳“泡否”和Rose Only玫瑰等时尚大众消费业态,被炒作为“颠覆传统行业”的所谓“经典模式”,然而您若真真正正这样认定的话,那这实在是为时过早,实在是太过肤浅。如果您真信了,那可真是被互联网思维忽悠了!互联网思维正在被人为夸大着!其实上述提及的项目中大部分还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用户的消费体验。
关于互联网思维,更进一步,互联网经济,我们应当加以慎重地洞察,深入地思考。首先,互联网本身是以加工信息为主的技术,互联网产业是以加工信息为主的产业。它使人们摆脱了过去产业仅以加工物质为主的片面性,这的确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业革命、产业创新,给各行各业注入了鲜活的因子。其次,互联网思维从而互联网产业是具有产业二重性的资源配置形式。更进一步讲,所有产业都是具有实体化和虚拟化二重性特征的;仅仅讲线上的虚拟部分,从而过分强调虚拟化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产业二重性的无视或否定。在实践中,体现到某一具体产品或服务上,两者内涵价值占比、重要性有所侧重,但是实体性和虚拟性之二重特征不可偏废,否则就是不客观的极端思想,对产业发展极为不利。第三,在今天,尤应强调的一点是单纯的虚拟经济、单纯的互联网经济是不存在的,互联网一定要和实体结合才能存在和发展,不然就是纸上谈兵,雾里看花。马克思讲过,思想一旦离开物质就要出丑。这里的思想,一方面指价值观(文化),一方面是指信息。离开物质载体信息何谈存在,离开价值观指向的信息也从来没有过。第四,单纯的“线上经济”是不存在的,离开线下的物流配送、实体支撑、终端显现,线上经济就是比特、无线电波、数字排序,那根本算不上消费品,对消费者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在今天的现实中,互联网思维是被明显夸大了。据美国媒体营销研究公司的研究,市场上90%以上的“口碑”是在线下实现传送的。道理是明摆着的,如果没有消费者实际消费体验无缝对接的产品、服务,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消费者“口碑”的,也正因此,多年来,本人始终认为只有“营消”没有“营销”。这两年,国内很多走向成功之路的纯电商品牌都在设立线下的体验机构,大众点评、携程、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公司间的竞争,都正在从单纯的线上转向移动互联和O2O,这说明时下所说的虚拟经济正在走向实体化,线上线下的融合才是事物的本质,问题的关键。并且,很多大小公司已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依然是广告的主要渠道,而社交媒体营销严重缺乏有效精确的衡量机制,难以预测控制舆论效果。
《IT时代周刊》记者在4月的某一天到三里屯黄太吉店买煎饼。正值饭点时间,想象中黄太吉店应该食客盈门,真实场景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晚上11点47分,北京三里屯的夜生活,在酒精的刺激下进入亢奋状态,情趣用品店也进入理论上的热销期。但在该刊记者围着马佳佳店转悠的30多分钟内,只见店员不见客。另外记者了解到,在2013年,小米科技和乐视合计共售出约30万台智能电视,而这个数量,尚不及传统彩电厂商创维的单月销量。2013年5月,创维彩电月销量就达到102.2万台,9月更达到117.9万台。同时,在百度指数中,黄太吉、马佳佳,以及雕爷牛腩的热度值,都在4月中旬达到顶点后逐步下滑,而马佳佳的情趣用品商店,也已从3家门店减少至目前唯一的三里屯店。
客观地看,如果说互联网思维是可以对接传统产业的,那么这就不单是传统产业的营销手段、眼球经济的噱头,而是产业发展理念上的革命和创新,从单纯的加工物质向同时加工物质和加工信息,乃至加工价值观三个层面过渡的重大历史性转折。然而若撇开实体化和虚拟化二重性特征,片面地强调互联网思维的话,那就一定会走入误区,千万不要忽略二重性,被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忽悠了。
(
(摘自7月6日企业家日报 文/管益忻、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