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经济观察

Economic watch
浙江“三个零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6-23 点击数:526

     

   经济日报6月23日讯(记者 黄 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550元,浙江连续12年位列国内各省区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浙江连续28年居国内各省区市之首。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浙江还有三个“零增长”: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9年保持“零增长”,去年同比下降1.07%、4%和4.3%,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5.93%。

    “高增长”背后的“零增长”,是“平安浙江”和谐发展的真实写照。

    创新理念——在平安中实现更快发展

     浙江平安建设,始于2004年。当年,浙江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率先站到新的经济制高点,但“成长中的烦恼”也提前遭遇。人们在求富的同时,求安的呼声和愿望日显强烈。

     如何既发展又平安,在平安中实现更快发展?浙江选择了一条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

   “平安浙江”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方面的“大平安”,追求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平安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这样的平安建设,体现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顺应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一个直观的变化是,2004年以来,浙江各级领导的手中除了每月一份的“经济报表”外,还多了一份“平安报表”,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分析民情,关注民生。

    2005年起,浙江率先加大民生投入,“财政蛋糕”七成以上用于民生。2008年,率先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幼有所学、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逐渐变为现实。2009年,又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有2000多万外来务工者,工资待遇由老板说了算,矛盾纠纷时有发生。2004年,温岭市率先制度破冰,首创“工资协商制”,打破了这一“惯例”。

     如今,每年一季度,浙江各地都要集中开展劳资双方“百日要约行动”,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去年,全省共签订工资集体合同11万份,覆盖企业26万家,涉及职工1337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口的40%,已建工会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0%以上,没有发生一起因企业欠薪引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今年初,浙江又打响了一场民生“攻坚战”——在全省范围内改造旧住宅区、旧厂房、旧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此项行动历时3年,将拆除违法建筑1亿平方米,完成改造1.4亿平方米,彻底改变治安乱点和安全隐患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的面貌。

     如此大规模的拆改行动,如何确保百姓满意、社会稳定?

   “要得民心,首先得合民意。”夏宝龙告诉记者,一切发展,平安为基。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省委、省政府必须以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三改一拆”正是顺应了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

     截至今年6月初,“三改一拆”已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62.7%和143%,进展之快超出预期。平安中“拆”出的这片新天地,城市得形象、群众得实惠、政府得公信,更为浙江经济升级发展赢得空间。

    全民参与——让群众感受真实的平安

     平安建设,重点难点都在基层。“平安浙江”的精彩在于全民参与,坚持群众评价平安建设的机制,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让群众成为平安建设的主力。

     打开浙江“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可以发现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全覆盖、群防群治力量全覆盖,各类民生服务诉求、安全隐患等信息一目了然。

    数据库内的11.7万个网格、46000多个人终端,不仅使政府的管理更加精细到位,也标志着全民参与的平安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

     东海之滨,温黄平原,浙江七大古镇之一的路桥十里长街南端,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特色经济村,名叫方林村。

    2008年9月,一起突发的“网络事件”让方林村走红天下:该村在互联网上公开晒出村干部的“权力清单”,包括村规划、财务收支、重点工程、物资集体积累分配等重大村务信息。

     村党委书记方中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方林村发展高效农业,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已经突破10亿元。家大业大,靠什么解决矛盾纠纷?

    方中华说,村里现在有了自己的“村民自治章程”,让村民自己当家做主,村务公开形成了一套“干部提动议、党委会讨论、村民做决定、上传互联网”的完整机制。

    全民参与,民主管理,给了百姓一个明白,也还给干部一个清白。村党委换届选举首次采用无候选人海选方式时,原村党委成员全部当选。10年来,村两委干部除正常退休外,无一人落选,全村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成为全国小康村、民主法治村。

     在方林村的示范引领下,目前浙江95%的村达到了社会治安的规范化标准。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群众成为平安建设的主力。

    位于浙中武义县的后陈村,过去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上访不断。2004年6月,该村创设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这是与党支部、村委会并列的“权力机构”,有权全程监督村务民主。9年来,该村村集体收入由20万元增加到320万元,40余名村党员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

     2010年,全国人大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把后陈村首创的监委会制度在法制层面上向全国推广。

     现在,浙江所有的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小安”积成“大安”,基层平安保证了全省平安。

生态平安——绿水青山展现美丽画卷

     生态平安是“平安浙江”的题中之意,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群众对平安建设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

      对此,浙江经历过三个阶段:从“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渐入人心。

      石岭村坐落在安吉县一条美丽的山沟里。安吉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连续8年荣获浙江平安县。上世纪80年代,石岭人“靠山吃山”,一棵棵树木变成一堆堆木炭。可是,连年的洪水卷走了房屋,也冲走了村民的发财梦。

    “赚的钱赔进去都还不够!”石岭人终于醒悟:破坏生态最终伤害的是自己。于是,立下村规:石头一块都不能动,树木一棵都不能砍,连溪里的小鱼都受到特别保护。

    不卖石头不砍树,靠什么赚钱?搞休闲旅游,经营农家乐。

    村支书高光华告诉记者,为解决农家乐餐饮污水难题,村里不惜资金引进日本最新治污成果——无动力多介质土壤层污水处理技术,确保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一类标准。油污洗干净了,环境变好了,2008年,村里顺利签下一个投资5000万美元的休闲度假项目。

     如今,全村200多户农家,家家都有生态庄园,开发休闲旅游,村民们过上了富裕日子。

    石岭村的变化,是浙江农村生态建设的缩影。

    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早已不是一个抽象概念。生态平安,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

     早在2008年,针对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浙江就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纳入平安建设,建立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仅2012年,就对3683件重大事项进行风险评估,暂缓实施145件,停止实施16件。不稳定因素的提前消除,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互动“双赢”。

    除了制度安排,浙江的生态平安建设更有法律保障。

     据介绍,到2013年4月,浙江省级现行有效法规共178件,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法规达50件左右,超过了全部法规总数1/4。仅省会杭州,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就有10余件,包括西湖生态、西溪湿地生态的立法保护。

      最新公布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显示,浙江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居全国第二,生态文明指数名列全国第三。去年,浙江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位居各省区市第一位。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富境安、政通人和,已经成为浙江的一种重要“资源”。

    (桑秘,图片摘自百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