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经济观察

Economic watch
川渝合作将改变中国经济区域版图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6-06-13 点击数:300

    成都和重庆,是西南版图上重要的两座城市,如今,四川与重庆正携手共筑成渝城市群,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此背景下,未来川渝合作的意义是什么,合作的方向在哪,将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6月12日,四川日报和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嘉宾: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樊杰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戴宾

重庆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勇

升级为国家级城市群,川渝合作共筑内陆经济发展高地

记者:从国家层面来看,川渝合作的意义在哪?

戴宾:国家在2011年已编制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如今在之前的基础上再编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说明成渝城市群由西部区域性城市群提升到国家级城市群,未来川渝合作将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极为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李勇: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城市群在沿海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内陆也需要一个增长极,这样才能形成沿海和内陆两个高地。成渝城市群是西部最有活力的城市群,通过川渝合作构筑内陆经济发展的高地,将改变中国经济区域的版图。

记者:成渝城市群的特点何在?

樊杰:首先,成渝城市群的城乡统筹在全国是标杆,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城市群,城乡差距是一个制约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在成渝城市群发展中,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与其它城市群紧张的人均环境、资源供给相比,成渝城市群水土资源的匹配条件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都优于其它城市群,有很好的发展基础。

李勇:从文化来看,川渝两地人文相近,资源禀赋相同,市场产业的关联度和互补性较强,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尤其是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区域,在整个西部来看,都是城市最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记者:川渝合作将有怎样前景?

戴宾:从地理位置上看成渝城市群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群,也是向西开放的重要支撑点。在这个背景下,川渝合作面临的是内陆地区的历史性重大战略机遇,将有望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和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李勇:成渝城市群将真正迎来“同城时代”。多年来双方百姓畅想的教育、医疗、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同城同价,以及税务份额、水电气保障要素的川渝互通,或将逐步实现。

围绕“同城思维”深耕一体化建设

记者:新的历史背景下,未来川渝合作还面临哪些挑战?

樊杰:虽然经历长足的发展,但在全国人口和经济格局中,成渝城市群的位置仍然相对封闭和边缘,如何破解地理位置的弱势应是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戴宾:目前成渝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最大现实挑战和突出矛盾是核心城市背向发展,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协调,互联互通程度不高,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说到底,目前的一体化建设还不到位。

李勇:双方在有些产业方面存在同质化竞争,这种同质化竞争是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的。

记者:应对这些挑战,有哪些具体建议?

樊杰:破解地理位置的弱势,必须要加快航空运输枢纽、高铁网络的建设,另外也可以搞一些博览会、交流展示平台、包括中介服务这种具有窗口功能的现代第三产业,来增加对周边区域和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戴宾:双方要合力加快推动成渝城市群市场一体开放、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同开发、生态环境共保同治、公共服务共享、公共管理协同等,真正形成“同城思维”。

李勇:针对产业的同质化竞争,两地需真正打破省级行政壁垒,实现产业、市场、流通的真正融合。另外我们也在联合四川做汽车产业相关的规划,重庆要发挥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全的优势,积极成为川渝两地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在环重庆城市群的四川部分地市建立汽车零部件工厂,打造形成全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据重庆日报6月13日,图片来自重庆日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