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战正在演变成为一场关于资本市场的“全民论战”。各方意见、观点激烈交锋。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只要有利于深圳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们国资委就支持。”
一场合法收购引发舆论激战,其背后是潜藏在中国资本市场之中的三重焦虑。
焦虑一:规则与情理谁更优?
近日,华润、宝能系先后表示将在万科重组预案中投反对票,宝能系更称要罢免王石、郁亮等万科管理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企业界、法律界专家纷纷发声。众声喧哗中大致可以看到两个派别。
“规则派”说,宝能系从二级市场上收购万科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就公司问题发表自己意见是正常的市场权利,应尊重资本“否决重组”“罢免王石”的意志与权利。
“情理派”说,王石等万科公司管理层塑造了万科文化,是万科30多年来成长为市值过千亿元大型企业的奠基人、领路人,并一直给股东带来良好的回报,“一锅端”明显有粗暴之嫌。
统计数据显示,万科从2000年营业收入不到40亿元,至2015年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在15年的时间里增长约50倍。
“玩游戏就得尊重规则。”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说,“但我们是否可以思考,通过合理的行事方式,让规则与情理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或者从更深层次看,是否可以通过规则的优化,让规则之中融入更多情理要素,比如研究创设AB股、同股不同投票权等制度。”
焦虑二:谁来维护“少数”的权益?
万科股权战其实也是一场大股东、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纷争:宝能系要求罢免万科全部七名董事、三名独董及两名监事;华润发布声明称,“高度关注万科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问题”;股东大会上,董事会、监事会报告被否。
数据显示,在目前万科的股权架构中,宝能系、华润共计持有近40%股份。如无意外,一旦举行股东大会,王石代表的万科管理层极有可能“兵败滑铁卢”。
此事引发万科极大震荡,被看作是大股东的“任性”。不少人认为,万科管理团队表现优秀,要罢免王石也许可以,全部扫地出门明显没有顾及公司发展,会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影响,从而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27日举行的万科股东大会现场,不少小股东手举标语,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我们不是想出风头,只是要一个说话的机会。”一位小股东对记者表示,“但实际上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祈祷矛盾不要激化,公司能够顺利经营。”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说,万科股权战再度提醒我们留意资本市场的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必须通过高度智慧的制度创新,在公司治理上‘迫使’董事会真正代表全体股东利益。”张远忠认为,在资本战场中,应该划定大股东权力的边界,既保护多数的权利,又能保护中小散户的声音不被彻底淹没。
焦虑三:实体与虚拟谁主沉浮?
王石说,从宝能系的路径来看,已经逐渐脱离了实体,成为资本运营者,“这让万科管理层感到紧张。”
无论王石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类似的收购案例确实越来越多,这让不少缺少资本运作经验的实体经营者感到危机四伏。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市场中,不少中小创新企业的成长并没有很大的空间,他们的未来,不是黯然败走麦城,就是被大公司收购。
“资本市场上实体与虚拟的战争正愈演愈烈。”李大霄说,创业者要在初创时期考虑股权设计的问题,并做好后天的保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从制度设计上适度保护创业创新。(据6月30日杭州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