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貌

家乡新貌

New look at home
开县:建设198个安置点 4万多人住进新房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1-02-12 点击数:1369

             

             开县长沙镇齐圣村美丽乡村居民点内的凉亭。 记者 王伟 摄

      重庆日报5月16日报道(记者 王伟):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房在柑橘林中错落有致地排列,现代化的休闲健身广场、医疗、文化服务中心一应俱全。这是5月10日映入记者眼帘的开县长沙镇齐圣村的宜人景致。

     不仅是长沙镇,在开县的竹溪镇、满月乡、白泉乡……每一个乡镇,你都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成片新房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流连于此,你既能感受江南水乡的婉约,也能体味到现代都市的大气。如今,开县已经有1万多户、4万多人住进了这样的新房。

    农民住进“城市”房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

      2002年,在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开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15个村被定为市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达30.41万人。2011年,开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即实施扶贫搬迁,推动连片开发,促进整乡脱贫。

      开县以旧村改造为实质,以贫困人口为主要搬迁对象(进入美丽乡村建设点的贫困家庭原则上不低于70%),以“生产、居住”两个相对集中为关键,统筹完善基础设施、建筑风貌、主导产业、生态环保。叠合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生态环保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房五大要素,配套建设乡村休闲健身广场、医疗服务中心、购物服务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健身休闲步道等设施。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农村。

     创新建设融资模式

     建设美丽乡村,钱从哪里来?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在开县农村,广泛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愿多花5万元,绝不后悔50年,不怕贷款5万元,打工3年就还完。”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开县农民筹资情况。

      这两天,长沙镇齐圣村七组贫困户冉茂辉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而帮他实现梦想的便是“五个一点”创新型的融资模式。

     所谓“五个一点”即为:探索实行地票储备筹一点、政策扶持补一点、金融创新借一点、城乡互助帮一点、农民自己凑一点。

     冉茂辉家户籍人口3人,宅基地复垦面积680余平方米,通过享受土地复垦、生态移民搬迁、残疾人受灾建房等政策,他仅支付2万元,就住进了一套价值11万元、面积130平方米的新房,像冉茂辉这样通过“五个一点”解决资金瓶颈难题的在开县不是少数。

       截至目前,在“五个一点”的融资模式下,开县已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村(点)198个16486户,主体完工15036户,搬迁入住11285户、47526人。与此同时,该县今年又启动扶贫移民新村安置点建设61个,落实搬迁对象4500户16300人,平整屋基915亩,动工建房3000户12000余人,启动投资1.2亿元。

      群众全程参与管理

      开县美丽乡村在建设之初,不少群众出现各种担忧、犹豫,怕花了钱房子建不好,担心钱不够,怕房子质量不好,担忧搬进新房后的生活……

      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开县将群众置身于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积极吸收采纳一线干部、群众的意见。各乡镇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纷纷召开党员干部及村民代表大会,解决美丽乡村“建不建”的问题;根据多数村民意愿确定建设地点,解决“建在哪”的问题;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报名,解决“哪些建”的问题。如涉及农户建房土地置换、土地补差等问题,让村民通过村民大会等形式,完善相关程序和决议,不留后遗症;让村民全程参与建房、分房的管理监督,因此百姓的各种顾虑纷纷转化成对新家园建设的热情。

      如今,一曲“自然风光美、群众生活美、社会管理和谐美”的美丽乡村建设“变奏曲”正在开县越来越多的贫困乡村中奏响。 

    (桑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