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1-03-01 点击数:1413
今年以来,璧山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1-3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3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为全市第二;完成工业总产值309.7亿元,同比增长37.1%。
如果以时间为刻度,来回顾璧山工业跨越千亿的过程,人们会发现:第一个300亿,璧山用了30年;第二个300亿,用了两年;而第三个300亿,只用了一年。
产业新定位:
不能唱主角,可以当配角
2012年,璧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亿元,增长18%,增速全市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亿元,增长54.4%,增速全市第二;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3亿元,增长30.5%,总量跃居全市第四。
璧山县副县长黄文杰认为,璧山经济飞速发展,主要源于产业的有力支撑。而璧山产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崛起,主要是得益于“甘当配角”的产业定位。
时光回溯到十几年前,支撑璧山全县工业经济的,是机械制造、制鞋和建筑建材。虽风光一度,但始终逃不出“高耗能、高消费、低产出”的“圈套”,全县大大小小企业近万家,工业产值始终没突破300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是迟早的事,但到底如何转,当时璧山没有思路。”黄文杰介绍,2009年左右,全市提出在西永布局笔电产业,给了璧山启示。“与其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不如借势主城,着眼全市产业发展全局来布局。不能唱主角,我们可以当配角!”
随即,璧山提出对制鞋业进行提档升级的同时,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医药食品三大新兴主导产业。2010年底,璧山隧道的通车,将璧山与主城的距离缩短至几公里之内,更是坚定了璧山“甘当配角”的信心。
通过积极配套主城优势产业,承接主城产业转移,3年时间,仅笔电配套产业一项,璧山就引进了将近200家企业,超过全市的1/4,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近1000亿元。
撤了招商局,投资增速却高达75%
“‘甘当配角’这一战略定位,为璧山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具体如何让优质企业落户璧山,则属于战术问题。”璧山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蒋道军总结。
出人意料的是,在新的一轮招商竞争中,璧山竟出了一个“怪招”——撤除招商局。
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招商局是地方政府的强势部门,招商引资金额的多少,往往与GDP、财政收入直接相关。于是,优厚财力、物力都几乎集中在招商局。
然而2010年,在璧山撤了招商局之后,璧山县招商引资的“成果”却大大增加。近三年,增速最高竟达到了75%,利用外资增长近10倍,并一度创造了每3天有一家笔电企业签约落户,每4天有一家笔电配套企业实现投产的惊人速度!
何以如此?
蒋道军分析,原因很简单,招商局是部门招商,为了完成县里下达的指标,难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县政府统一布局,园区与龙头企业、功能平台配合完成招商引资,则是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实行产业招商。
“政府直接和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吸引龙头企业来璧山,而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则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抱团而至。”蒋道军介绍,目前,共有33家排名全球前三的电子配套企业落户璧山,而这些企业带来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则将近200家。
而功能平台招商,则是通过一些行业性的专业机构和协会,及时对行业最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有的放矢地做好产业规划,然后再通过功能平台向业内企业推介,让企业自己找上门来。
“深绿”城市:
有了“含绿量”,才有“含金量”
从青杠下高速前往璧山,秀美的璧青路映入眼帘——两侧是依山而建的微型公园,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个。十来分钟,便进入璧山工业园区,放眼望去,可谓是林中有厂、厂在林中。
在璧山企业界流传着一段佳话:某年产值10亿元的电子配套企业,本来已谈妥落户某区县,签约前一天,该公司副总到璧山考察房地产项目,途经工业园区,被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向总公司汇报后,决定放弃原先敲定的地方,重新考察璧山,一周后便顺利签约落户璧山。
近年来,璧山一方面打破常规思维,拒绝“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突出“高调的森林、低调的建筑”,通过“种树”、“治河”、“建公园”、“刷墙”,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门见绿,处处是景,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45%。另一方面对污染企业实行“零容忍”,仅沿河就关停取缔污染源1063个、关闭污染企业344家。
璧山有一个“账单”:2009年以前,曾经大规模从沿海引进污染企业,多年全市综合考核“垫底”;2010年,关闭工业污染企业40多家,GDP却增长了19.4%,增速全市第四;2011年,关闭工业污染企业273家,GDP却增长了24%,全市第二;2012年又关了200多家工业污染企业,GDP增速前三季度排全市第一。
“一座城市有了‘含绿量’才会有‘含金量’,璧山‘深绿型’的城市发展定位,是近年来我县工业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推手。”璧山县委书记吴道藩认为,浅绿城市就是景区化城市;加上环境保护,就是中绿城市;再加上低碳生活、循环经济,就是深绿型城市。“对企业和政府来说,绿色就是资本,而且是升值最快的资本。”
(桑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