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貌

家乡新貌

New look at home
湖光山色 美丽开州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2-15 点击数:627

  据重庆日报10月21日报道:伴随三峡工程建设的步伐,一座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的移民新城在开县崛起。经过历年来的科学建设和有益探索,开县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先后获得“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国家园林县城”、“2013中国十大休闲小城”等荣誉称号。

 探索由市政园林管理局、城市综合管理整治办、镇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三驾马车”相互协作、并驾齐驱,推动城市管理加快发展,上档升级。 
 


在文峰街道中原社区,走在宽阔的汉渠路上,一眼望去,路面干净整洁,路边的车辆停放有序,就连这里的背街小巷也清爽悦目。“现在大街小巷都很干净,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很幸福。”社区居民周代美感叹道。

“一座城市管理得好不好,环境卫生首当其冲。”开县副县长覃兴建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干净也是一种幸福指数。为此,该县紧紧围绕市市政委提出的“法治市政、规范市政、民生市政、智慧市政、平安市政”五个市政建设,以抓环境卫生为龙头,扬尘治理、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一系列的城市管理基础课目悉数展开。
  
据介绍,该县首先将整个城区分成32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县领导负责,并落实了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具体职责等。在网格化管理格局下,为加大精细化作业力度,他们对街面采取“清扫+冲洗”、对水面采取“拦网+打捞”、对外立面采取“清洗+拆除”的“多兵种、多形式”作战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环卫作业现代化水平,新购置了道路清扫车4台、道路冲洗洒水车2台、栏杆清洗车2台,使机扫作业面达到35.3%,机扫率达60%;为加大水面清漂力度,购置了大型全自动机械化清漂船5艘、小型机械化和人工清漂作业船只10艘,常年出动清漂船舶2500余船次,清理漂浮垃圾5.5万余吨,面积达108平方公里;为控制扬尘污染,增加了对道路和人行道清扫和冲洗频次,加强了施工企业、施工工地及施工车辆的管理,截至9月底,该县城区优良天数达到257天,优良率达9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变革,取消了沿街布设的垃圾箱体,改过去“垃圾桶—铲车—自卸车”清运模式为城区“垃圾桶—清运车—处理场”直运模式、镇乡街道“户集中、村收集、镇乡清运、县处置”的垃圾无害化收处系统,有效杜绝了第二次污染。同时,为了提高了无害化处理水平,该县在完善现有2个生活垃圾处理厂和1个医疗废弃物处理厂的基础上,又新建了2个垃圾处理厂,确保了全县垃圾收运的“全覆盖”,年收垃圾600万吨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98%。
 
为建好“三峡最美滨湖城市”,污水治理成为开县城市管理的一大主题。投入1.5亿元对城区239条街巷的地下雨污管网实施分流改造、新建了城市拓展区管网217公里让丰乐和镇东两街道污水过河。为保障丰太、大丘两个城市拓展新区污水过河,即将建设一座双层大桥;投资3.5亿元将位于城区中污水处理厂搬迁到城外、投资1.9亿元在工业园区建一座日处理能力3.5万吨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已覆盖全县乡镇等等,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污水治理措施,有效撬动和助推了汉丰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此外,该县还在规范夜市烧烤摊区、缓解城区停车难等城市管理的热点问题上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开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高显权认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还得益于机制的保障。据介绍,除了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牵头城市管理之外,还组建了镇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城市综合管理整治办,共同形成了“三驾马车”拉动的格局,并驾齐驱,全力推进该县城市管理的上档升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