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貌

家乡新貌

New look at home
“万亩花谷”铺就村民致富路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2-17 点击数:538

  据武陵都市报日前报道:“100元钱一天,活儿不难,一个月算下来也有两三千元。”连日来,在黔江区阿蓬江镇细水村花谷基地打工的村民们特别忙,有的忙于清除荒芜土地上的杂草,有的忙于管理刚刚种下的桅子花。村民段光全高兴地说,在基地打工,离家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到外面打工强。
  “原来的闲置土地基本上变不出一分钱,也生产不出多少粮食,闲置浪费起。”阿蓬江镇细水村文书阮文发介绍,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细水村村民提得最多的意见就是想要有一个能让百姓增收致富的产业。于是,打造“万亩花谷”的构想应运而生,现在种花以后,原本闲置的土地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解决群众就业,一举两得。

  阿蓬江镇党委组织委员冉茂红介绍,今年,该镇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黔江区委、区政府对阿蓬江镇的功能定位,以及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提出了打造“万亩阿蓬江花谷”的构想,通过招商引资,某农业公司在细水村阿蓬江沿岸首期流转了2300亩土地,种植薰衣草、栀子花和玫瑰等花卉作物,计划最终打造1万亩花卉基地。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细水村村民逐渐走上了致富路。可是对于阿蓬江对岸的黄连村如何发展,仍然是镇党委、政府干部心头的牵挂。前两天,阿蓬江镇的干部来到黄连村,指导村群众服务大厅的建设,他们决心要从基层组织建设着手,改变黄连村的面貌。

  由于黄连村的原村两委领导班子薄弱,号召力不强,群众不满意,黄连村被黔江区委确定为“后进村”。对此,阿蓬江镇党委在今年春对该村两委班子进行整顿,组建了新的村两委班子,选出了村民心中的“领头雁”。

  “村民有什么难处,直接到我们家里面去反映。村组干部自己带头搞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让村民富裕了,村民就相信我们。”黄连村党支部书记陈长彦告诉记者。

  冉茂红说,通过整顿使黄连村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双带”能力进一步凸显,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以及发展蚕桑产业,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细水村因地制宜打造“万亩花谷”,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黄连村的党支部切实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等仅是阿蓬江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缩影。该镇党委书记邱天旭介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阿蓬江镇紧密联系群众实际,从“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发展着手,把一件件实事落实到村民心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阿蓬江镇共完成30余公里村道路硬化,新建农村公路防护栏50公里,新启动龙田社区以工代赈项目3公里农业园区产业路建设。全镇200余公里村道路纳入重点村道管护,重点解决4个重点村的人蓄饮水难问题,覆盖人口9000多人;整治山坪塘30口,实施石漠化治理4000多亩,新实施便民桥建设8座。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村民心里暖洋洋。

  与此同时,阿蓬江镇围绕生态旅游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建设美丽阿蓬江,打造生态旅游镇的总体目标,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发展,真正收到了干部受教育,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效果。下一步,将进一步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功能定位,围绕“三抓三保三突破”(抓安全生产、保稳定平安,抓民生民计、保社会和谐,抓组织建设、保工作活力,全力在农民增收接续产业的培育上求突破,在小城镇建设由传统型向特色型的转变上求突破,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的推进上求突破)的工作思路,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促进阿蓬江镇的科学发展。(记者 周艳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