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5-19 点击数:617
据重庆日报8月24日报道:8月20日上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海拔1200多米的毛坝乡毛坝村,气温只有23℃。但毛坝村党总支书记姚昭军的手机却有点发烫——短短几个小时里,他接了30多个电话。“这些电话,都是游客打来咨询避暑事宜的。”姚昭军说。
据了解,从2011年毛坝乡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慕名前来的游客数量逐年飙升,去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村民下山 全乡森林覆盖率上升至60%
毛坝乡属山区,最高海拔1540米,境内圆梁山、回龙山、五佛山与细沙河、后河构成了“三山夹两河”的独特地貌。全乡13000多人,六成以上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生活比较艰苦。
“前些年这里砍树、毁林现象比较严重。”毛坝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宋敏介绍,因为海拔高、气温较低,毛坝乡冬天多雪,村民有伐木烧炭取暖的习惯。据介绍,该乡每年烧制木炭量一度达10多万斤。
近年来,毛坝乡依托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积极引导高山区村民迁居到山下,以改善居住条件,同时有效恢复植被。
几年时间里,毛坝乡高山区200多户1130多人下了山,搬迁到海拔约1200米的圆梁山脊上,聚居在面积18亩左右的一个区域内;原有的宅基地、地坝、坡地等5000多亩土地,则全部种上了树木。
毛坝乡党委书记凡顶介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推进,全乡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上涨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60%,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游客上山 清凉世界带“火”了乡村游
光是搬下山,还不能说就解决了问题。“空气好、森林多,能当饭吃吗?”这是多数下山村民的想法。
因为下山后没了土地,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新建的聚居区变得有些冷清。
为带动村民增收,从2011年开始,毛坝乡采取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农户在海拔较高地带开办农家乐,发展避暑休闲旅游产业。
毛坝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景点,离主城也远,真能吸引游客前来吗?别说村民不信,便是姚昭军,也觉得心里没底。但作为毛坝村党总支书记,姚昭军还是迎难而上,带领一批村民试着办起了农家乐。
“村民在家开农家乐,政府进城搞推销。”宋敏回忆,2011年6月,毛坝乡政府组建了一个8人宣传小组赶到重庆主城,在解放碑、观音桥等地散发传单,广为推介毛坝气候凉爽的优势,短短4天时间“拉”来了500多名游客。
经由口耳相传,慕名前来避暑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毛坝村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火。包括毛坝村在内,毛坝乡更多村民见机行动起来。当年,全乡范围内就发展了41家农家乐,床位400余张,接待游客2.9万人次,实现产值400万元。
到目前,毛坝乡已有154户农家乐,床位累计达1800张。去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980万元。
产品出山 乡村旅游助推特色种养业发展
瞄准上山游客群体对于绿色农产品的巨大需求,近年来,毛坝乡还借助当地海拔较高、草场广阔等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畜牧、高山药材等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已有8家农业公司及专业合作社在毛坝乡种植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2500亩,去年实现产值5860万元,带动了大批村民增收;与此同时,高山中药材种植面积也达到了5000亩。
凡顶表示,游客上山直接带动了毛坝乡一系列生态种养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批村民增收,破解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所面临的诸多瓶颈制约,实现了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无缝对接。
2011年,毛坝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00元,去年增加到6480元。
“生态产业化,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最终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优势。”酉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在毛坝乡日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