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月29日讯(记者 顾 春):环境污染,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浙江省绍兴市环境保护吃过不少苦头。2013年6月,“两高”司法解释降低环境污染入刑门槛,将环境污染犯罪的定性明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绍兴探索公安机关与环保联手,成立公安环保警务室,打击环境犯罪不再是老大难。
环保协查员布网到社区
每天,俞东海最重要的事就是到自己“承包”的22家企业去看一圈:排水口有无偷排痕迹?周边的小河里水是不是干净?俞东海,绍兴市滨海区马鞍镇镜海社区居民,另一个身份是社区的环保协管员。每天早中晚,社区7个协管员都要到各自的承包地上检查一次。
做这份工作,老俞再合适不过。他为人热心,熟悉本地环境,承包着100多亩鱼塘,养了几万尾鱼。如果企业偷偷排污,他的鱼虾就得遭殃。查访偷排,老俞不遗余力, 去年他就发现了2起漏排。现在,绍兴在全市378个社区和2188个建制村建立了环保管理网络,配备村或社区环境监督员2800余名。
巡查中一旦发现异常,老俞会立即报告环保监察支队。与此同时,区公安局派驻在环保局的警务室会得到信息。如果情况严重,那么他们各自的“上线”——绍兴市环保局和公安局会马上接到报告。
2013年,柯桥区共查处环保案件221件,罚款918万元,其中3家企业受到停业3个月的重罚。柯桥区环保监察大队长任颂义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大队共39人,却要管区里1万多家企业。除了俞东海这样的协管员,他们还需要跟公安部门联手办案。“联手办案后,很多难题迎刃而解!”任颂义连连称好。
严格执法震慑环保犯罪
“我家的虾塘全毁了!污泥挖走也不能再养虾。”柯桥区的虾农非常气愤。今年5月开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有货运车偷偷开到路边、河边、田边,一开闸,成吨的印染污泥喷出。从5到8月,共有5万吨污泥被随意倾倒。
治理起来却没这么容易,环保部门夜里蹲点,还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抓偷倒污泥的黑车,但对方显然有备而来,路线、时间、倾倒地点一变再变,抓住狡猾的黑车成了难题。而且抓到一次倾倒,根据法律,印染污泥不属于危险物,要达到30万元的损失才能治安处罚。一车污泥虽然刺眼,但够不上30万元损失,只能予以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
市公安局成立了专案小组,有了公安侦查手段,犯罪分子露出马脚,很快打掉了3个专门倾倒污泥的犯罪团伙,总体数额超过30万元。11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一审近日将宣判。
两方联手后,乱倒污泥现象迅速降为零。之后,废水、大气污染物偷排都大大减少。这一行动,成为当年群众最满意的实事之一。
长效保护古城清水蓝天
环保违法难治,主要卡在机制体制。2012年6月,绍兴市公安局在当时的绍兴县创设公安派驻环保的工作机制,成立公安环保警务室,3个民警专职到环保局工作。绍兴市各区县市的环保局都挂上公安局驻环保局警务室牌子,公安直接派民警到环保局工作,有违法线索,双方同一时间获悉,平时的蹲点、巡查都一起参与。“对环保案件,公安要全力以赴,因为现在环保牵动每一名群众的心。”市公安局长刘国富认为。
环保违法,成本高了。“两高”司法解释出来之前,绍兴全市一共只有3起环保违法成为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出来以后,仅去年下半年,绍兴公安就破获环保刑事案件7起,打掉5个团队,对35人采取强制措施,18人移送起诉。
公安跟环保联手办案成绩斐然,但也有困惑。比如,发现环境污染,污染物成分鉴定需要一个星期甚至一个多月,时间太长;环境损害评估鉴定机构太少,全国只有两家。这给及时处理违法人员造成困难。此外,如何补偿环境损害,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相关公益诉讼办法。违法者关起来了,但老百姓的树死了,鱼死了,怎么处理?缺乏依据。
为破解这些难题,绍兴从2013年底开始追缴环境损害补偿费用。谁污染环境,谁就必须付出治理费用。已经有3家企业被追缴200多万元补偿费用。
下一步,绍兴将更多地把警力下沉到环保一线,在工作中查找案源。“公安环保联手成为长效机制,保护好古城的清水蓝天!”刘国富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