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3月5日发表评论员文章:雷锋,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却被人们永远铭记和敬仰。时代在变,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没变,反而历久弥新,展现出沉厚有力的价值力量。
在新形势下,站在“学雷锋纪念日”的时间节点上,我市推进“衣旧情深”、“守望相助”志愿服务等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每个普通人对雷锋精神的具体理解、接受与践行,通过对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的建构,把雷锋精神融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到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通过每次具体的行动,去打通价值理念与具体行为的通道,去激发公众的情感与价值共鸣。让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的向上、向善的价值力量。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之所以说它能够打通各个时代,拥有超越时间与时代的力量,就在于雷锋对生命、人生价值,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有着一个普通人纯粹向善的理解与求索。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期,一些人陷入道德失范和价值断裂的困境,个人意识被推向极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时时显现。这个时候,雷锋精神就以一种来自平凡人的道德感召力,去真正持久地感染世人,影响公众的精神世界及行为风气,成为这个时代共同的道德意向、精神信念与价值追求。
因此,我们说学习雷锋,就不仅是在纪念日这一天,去进行精神传递与行动,而更应该让雷锋精神内化为一种常态化的精神信念与行为风尚,成为每个个体日常的自觉习惯与行为。要看到,那些学雷锋的典型,绝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是生活困境中的奋斗者,是“爱管闲事”的邻家好人,是危难关头方显不凡本色的普通人,是在日常点点滴滴都愿伸出双手的平凡人……每一个人都像是我们的亲戚、邻居或同事。也正因为普通,才显出其耀眼的价值与意义:学雷锋,并不需要一种另类感,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自己做到了,这便是履行道德义务的全部密码。当社会的整体心态是这样的,每一个普通人不需要太多的内心煎熬,不需要更大的财力和毅力,都能够做到。这就是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的基础,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落地的本源所在。
道德无需被送上云端,它原本属于双脚,被践行于厚重的泥土之中。尊崇道德以行事,也并不是先进者的专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有义务听从自己内心关于荣辱的判断。今天,我们从“三关爱”志愿服务、“邻里守望”、“衣旧情深”这类公益词汇中,更是不难发现,许多普通人正在以更有力的方式展现个体道德自觉,公共部门也在通过一些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的方式,去组织志愿服务工作,将那些愿意奉献一己之力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点一滴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所代表的既是一种人生追求、价值探问和德性实践,更是时代性、群体性的心灵依托。正是通过每个个体对道德积跬步的坚守与实践,通过制度化对向善价值持之以恒的构建,雷锋精神才能以一种更寻常、更普遍的常态方式,穿越时间界限,激发整个社会向上的价值力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