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市情,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重庆市近期作出决定,按照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力不同,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配套相应政绩考核、财税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
扭转“唯GDP”发展
为扭转“唯GDP”的发展导向,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9月召开的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功能区的规划,即:都市功能核心区,包括渝中区等主城区内环以内的区域,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都市功能拓展区,主城9区除都市功能核心区以外的区域,强调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城市发展新区,由涪陵等12区县组成,定位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渝东北11区县、渝东南6个区县地区,分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开展扶贫开发和人口转移。
“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对此前‘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这一决策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分区,也不仅是城市发展分区,而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
差异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实施功能区战略,就是要让区县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差异化发展形成科学发展格局。”重庆市人大副主任杨庆育说。
“通过每个区域各具特色的发展,最终会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双赢’。”杨庆育算了一笔账,按照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预计到2020年,重庆经济总量将是2012年的两倍多,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将充分显现。
推进功能分区,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十分关键。重庆市委要求“让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
分类考核激发活力
为确保功能区战略落到实处,重庆市正在建立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都市功能核心区侧重于考核服务业发展和都市功能完善;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则加大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指标的权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大幅度降低经济增长贡献度考核和指标权重,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与旅游发展类指标考核权重。
在完善考核的同时,针对渝东北、渝东南因开发相对受限带来的财力弱化、民生保障压力增大等问题,重庆市委提出,建立以财税金融政策为核心的综合保障体系,大力支持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摘自11月4日重庆晨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