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日报12月6日报道:12月5日,市编办向媒体发布了我市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的整体思路和做法。
在“放”和“管”之间,我市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中心,分四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市场“松绑”,为区县“加油”,让区县发展更具活力。
第一步:摸清家底 找准起点
我市各级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到底有多少?
这一问题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市编办将其称之为“摸清家底”。
据了解,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多次清理,但仍然存在项目底数不清、“打捆”较多、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市编办介绍,本次“摸清家底”,首先是将行政审批项目区分为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行清理。尤其是将对市场主体构成限制的备案、初审、审核、出具证明等项目纳入清理范围。
其次,以往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过程中,存在将多个相关审批项目“打捆”为一项的现象,看似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了,事实上并没有减少。
因此,此次“摸清家底”过程中,市编办将以前曾经“打捆”、“整合”成一个审批项目的,重新拆分成独立的子项目。
此外,市编办将进一步完善市级和区县行政审批项目库,并规定凡未进入“库”的行政审批项目一律不得实施。
在“摸清家底”的过程中,市编办还将各级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公开,把这些项目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让百姓知晓,让百姓监督。
“这些工作是推动我市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起点。”市编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永全说,如果不能准确确定行政审批项目的底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就没有研究的基础,严格控制新增审批事项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规范审批行为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步:“五减一放” 减少项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根据这一精神,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在“减法”上下功夫,重点做好“五减一放”工作。
刘永全介绍,所谓“五减”,即减少投资项目审批,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减少资质资格审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
其目的是进一步为市场“减负松绑”,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放”,即按照全市功能区域划分和区县功能定位,向区县放权,给区县让利,让区县搞活。
第三步:规范优化 提高效率
对各部门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市编办着重从公开信息、规范审批行为、优化流程入手,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目前,我市将出台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办法,建立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把行政审批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同时,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市编办将对“批不批”的标准和规则进行细化,规范审批权限,并实行审批全过程公开。
此外,一个更为重要的转变是,我市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推动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第四步:严控新增 管住增量
市编办人士介绍,行政审批项目是动态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因此,我市一方面是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另一方面,对必须新设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严控,切实把增量管住,防止出现行政审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的情况。
其中,重点是对新设行政许可、新设非行政许可审批进行严控。
刘永全介绍,目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我市正在制定具体措施。关于严控新设非行政许可审批问题,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待国务院有关文件出台后,我市将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与此同时,禁止各级政府及部门通过“红头文件”,以登记、备案、审定、年检、认证、监制、检查、鉴定等形式变相增加行政审批事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