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07-30 点击数:574
“文化”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文化与政治、经济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即文化与政治、经济紧密交融的同时又独立成为体系,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总和的代名词。那么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文化自信的核心和实质出发,文化自信实际上就是对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的自信,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对本国、本民族、政党和社会长期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的确信和认同。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文化在不断走向“强起来”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创造力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认可,这也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于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不断走向“强起来”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面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挑战时,逐步走向“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支撑。对于不断强盛壮大起来的中华民族来说,坚定文化自信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充足的精神依托与智慧保障。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能否形成正确、准确的文化认同取决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也就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富足。只有精神文化需求得以充分满足的时候,人们才能够有意识地去深入感知文化所具有的超凡魅力与价值,文化自信也即有了生成的可能。文化自信的生成既离不开人们对文化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也离不开外力的及时引导。这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培养人民群众形成文化认同感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其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的自觉,促使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生成强烈的敬畏感、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
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所谓文化交流,就是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在获得文化认同、达成文化共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获取文化自信。文化交流没有国界、地域的限制,没有时间、空间的范围,没有对与错的绝对判断,有的只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态度以及对形成科学文化认知的崇高追求。文化需要通过交流“走出去”,成为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认同的优秀文化,进而扩大文化的影响力,为随时生成文化自信做足准备。文化更需要通过交流不断学会“引进来”,形成在面对任何复杂情况时都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沉着自信的应对能力,真正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的方式方法、内容载体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形成了许多新特点,但文化交流的趋势始终是必然,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化自信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文化自信需要文化交流来促进,而文化交流也需要文化自信来支撑。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创新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能,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创新不是喊口号,更不是单一层面的创新,而是一项涉及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等多个层面,而各个层面和环节的创新工作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其中,文化观念创新是先导。文化观念的创新旨在突破一切封闭守旧、消极无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落后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指导理念。文化科技创新是关键。文化与科技的巧妙融合为文化创新找到了新方向。激发了新动能。科技历来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始终引领世界潮流的风向。瞄准世界科技的前沿,占领新兴科技的制高点,不断寻求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最佳结合点以推动文化创新、文化效益最大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推手。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文化市场以及众多文化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个层级的改革创新问题,这一层面的文化创新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重要保障。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重点。不论是延续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层出不穷、更迭频繁的现当代主流文化,都需要依靠不断创新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更加适宜的姿态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
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逻辑
历史逻辑: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而他所强调的独特优势就是指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正是基于如此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能够在历史的洗礼中永葆张力,焕发活力。中华文化因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而博大精深,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为文化自信提供底气。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做积淀,也就没有中华文化如今这般灿烂辉煌的局面。我们需要牢牢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根本来源。
实践逻辑: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是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伟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代表着各个阶段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紧密相依,构成了文化自信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逻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个具体领域的改革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时期作出的新探索,也是历史和实践的共同选择,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参与或亲眼目睹改革实践所带来的新事物、新表现将获取到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文化自信力量。
现实逻辑:文化自信内蕴不断强化的文化软实力。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要兼具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的双重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后盾,需要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中国人民正昂首迈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保证其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软实力囊括文化吸引力、观念影响力等众多要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软实力在各个阶段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也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的增强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途径和方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生成于最广泛的文化认同,得益于文化的交流互鉴,发展强化于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富含厚重的历史逻辑、经世的实践逻辑以及着眼当下的现实逻辑。
( 摘自《 人民论坛 》作者彭 鹏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