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园地

人文园地

Humanities Garden
“中”字的文化意蕴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9-15 点击数:53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是一个具有极为深厚文化意蕴的字。建筑学上的中轴对称,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音乐上的音律和谐,为人处世的中庸致和等,无不闪烁着“中”字的魅力。深入考察“中”字的文化意蕴,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中”字的起源,说法并不一致。一般来说,“中”字在本意上是一个表示方位的字。目前收集的甲骨文“中”字写法有很多种,一种写法是常见的“中”,其他的写法多是有各种飘带,与金文相同。郭沫若解释说: 金文凡中央之中均作中,乃指事字,一竖之上下各作二旄或三旄而围其中部,意谓其所圈处,适当其中;伯仲之仲则作中,即射箭中的之中,一圈示的,一竖示矢,乃会意字。可见,不同写法的“中”字传递着一个共同意思,就是方位居中。

  从方位上说,没有“中”,就没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因此居中为尊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看来,要想统领四夷,就必须“居天下之中”。荀子曰:“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因此,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想“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而孔子所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反映出古人居中为尊的观念,强调为政以德才能像北辰一样居于中心位置。

  受居中为尊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将“中”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尚书》、《史记》等典籍中,记载有“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尧向舜传位时告诫舜要“执中”、“守中”, 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向大禹传位时,再次告诫大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近年,学者们从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中解密出3000多年前周文王临终前给周武王的一份遗嘱,名为《保训》。这篇遗嘱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个“中”字。《保训》内容公开后,学术界对遗嘱所提到的“中”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展开了热烈讨论,许多学者都倾向于“中”是历代圣君的治国理念,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

  “中”除了成为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还进一步将其上升为一种哲学理念。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把“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宋代理学家程颐给“中庸”下的定义是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强调不偏不倚的“中”是永恒不变的定理。《中庸》集中论述“中”的哲理,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这里,“中”作为一种哲学理念,总是与“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持“中”而致“和”。冯友兰认为,中的观念在《中庸》里充分发展,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中的作用是达到和,“和是中的结果,中是来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的”。“中和”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统一与融合,认为由“中”而致“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源泉。要“中和”,关键是恰到好处,把握住度;要“时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要“和而不同”,多元一统。

  几千年来,“中”字的文化意蕴不断丰富发展,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1939年初,毛泽东同志在给张闻天的一封信里肯定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把握“中”字的文化意蕴,汲取其中的合理思想,做到古为今用,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文/牛玉乾,载9月15日人民日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