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一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是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留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
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也是一无所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九年过去,一直未来归报。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
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渔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当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一去再也不回了。
徐福东渡,在2000多年前是空前的壮举。但由于徐福第二次扬帆东渡一去不归,致使这个航海事件带有神秘色彩。前不久,笔者也带着好奇心理踏上了寻徐福足迹之旅。
徐福首次渡海的出发地,是在山东半岛南端的琅邪。琅邪是当时的一个古港,早在春秋时,这一带的航海家们就从这里出海,航达朝鲜半岛,而后沿半岛沿岸航行,经过对马岛到达日本九洲。
在美丽富饶的胶州湾畔,有一座古琅琊台。这里,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三次登临。琅琊台风景名胜区位于青岛西海岸胶南市区西南26公里处海滨,海拔183.4米;景观包括琅琊台、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据史料记载,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有许多帝王来这里祭祀四时主。越王勾践在琅琊山起观台会盟诸侯。秦始皇三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修筑起高台,并刻石纪功,因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
琅琊台冠领群山,在这里可以仰俯高天风云和大海碧波惊涛,与海上岛屿相望相呼应,自然风光大气磅礴,蔚然壮丽,天地山海间的奇观异景丛出迭现,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自1993年以来,景区先后开发建设了徐福殿、跺脚沟、云梯、御路、望越楼、秦始皇遣徐福东渡入海求仙群雕、秦琅琊刻石、徐福东渡启航处、观龙阁、鲸馆、琅琊文化陈列馆、秦阙、观龙台、观龙亭、龙湾海水浴场等景点,建成了具有秦代市井风貌的徐福街。在龙湾岸畔的王家台后村、台西头村开展起渔家宴民俗游,是一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汇、特色鲜明的风景名胜区。
从琅琊台风景名胜区西南角的大门进入景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组古香古色、巍峨壮观的建筑物,这是集中介绍琅琊台历史文化的琅琊文化陈列馆。黑瓦红柱,古意凝重,层台回廊,朴拙大气,尽显秦汉建筑风格。陈列馆前矗立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铜铸像,展现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临风大乐的形象。站在高大的铜像前,你可以感悟这位中国第一位皇帝那雄才大略、气势磅礴的风范。
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和果树林,就到了徐福殿。这是为纪念开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分前后两殿和东西两庑。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挂着介绍徐福生平和东渡日本事迹的大型工笔画。看着徐福的塑像,听着徐福的故事,想着后人有关徐福的种种传说,不禁为一代枭雄、著名暴君始皇大帝的迷信与偏执而可悲,也为徐福的聪明和勇气而赞叹。
登上琅琊台顶,见一座琉璃瓦盖顶的亭子,亭内是秦琅琊刻石的复制碑,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于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琅琊时,内容是歌颂其伟业盛德,共497字;秦二世来琅琊时又在该刻石旁加刻诏书以彰明先帝功德。在琅琊刻石稍东的台顶,是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有14尊石雕像。
记载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台时,他与徐福、胡亥、李斯、赵高等文武官在此讲述海上求仙的经历。群雕人物造型生动,激情饱满,栩栩如生的把一个充满传奇的历史场面地凝固在琅琊台上。但见秦始皇亲临山顶,面对山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表情激动,手指东海,气贯江山,一幅舍我其谁的帝王气魄。徐福则面对皇帝鞠躬恭敬答话,其他文武官员的表情也各自不同。群雕、高山,古台、蓝天,再与大海的背景浑然融合,壮观气势,意蕴深远。
徐福第二次出海的始发港,由于尚没有找到史书详细记载而说法不一。徐福村人(赣榆)传说是农历的十月十九日,从他的家乡赣榆下海。另一个说法是在山东崂山。还有一种说法是,徐福第二次出海走的仍是第一次的航线,也是在琅琊。这是根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而得知的。因为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第二次航海时,诈称仙人索取“百工之事”,遂“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如据此推断,徐福有可能走的仍是上次的旧航路。
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金山嘴,是一处人造景观。该市政府为弘扬秦文化,朔求秦皇岛的历史渊源,于1991年复建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整个景区占地19公顷,古树参天,风光满族,兼具深厚的文化内涵,景区建设融古建筑、园林、雕塑艺术为一体,以秦始皇东巡求仙为主线,展示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历史背景修建而成。景区由秦风阀门、始皇渴石行大型群雕、战国风情、求仙殿、求仙路、求仙苑、仙人词等景点组成。
秦皇求仙入海处,浓缩了战国时代重大历史事件和传说典故,突出了秦始皇入海求仙的壮观场面。秦皇东巡群雕,体现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东巡砾石时的壮观场面和秦始皇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成为景区的标志之一;求仙殿内秦帝国国事艺术陈列馆,以展示秦帝国先进的军事思想,科学工艺等,表现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
走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秦阙门。产生于西周时期,秦汉时代在城门、宫殿前或祠庙前都建有阙门。秦皇求仙入海处的秦风阙门,仿秦汉阙门形式,外观重檐四阿顶,四阙三门,其中门楼为重檐牌楼式,正阙两座,左右带副阙;另有连接高墙的旁阙两座。正阙上层梁坊下按东西南北四方位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正门横匾是由赵朴初先生书写的“秦皇求仙入海处”。进入阙门,我首先看到的是始皇碣石行大型群雕。秦始皇一生曾五次出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每次出巡时,都有隆重的车仗和庞大的车队,场面非常壮观。
在青云路的两侧整齐排列的是十二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我国,从西周末年开始,贵族子弟都带上面具,扮成神兽的模样,跳驱鬼除瘟疫舞蹈。东侧我国北方最大的孔雀园,三百只孔雀徜徉其中。“求仙牌坊”是进入求仙路的门户,它高6米,石柱顶端有6个道教中用来盛仙药的葫芦。通过牌坊我进入甬道,甬道两侧是威风凛凛的兵马俑,他们的服装、发式、年龄及面部表情各不相同。甬道中还摆设着象征帝王权力的九只巨鼎,经过六个平台七十二级步阶,我来到祭坛,即秦始皇举行求仙仪式的地方。巨大的秦始皇雕像,它高6米重80吨,表情虔诚,双手高举酒爵,企盼着出海的使者能带回长生不死之药,以图永远统治中国。始皇立体雕像堪称全国之最。我来到秦皇求仙入海处海边,柔软细腻的沙滩、款款的海风、点点的帆影,迷人的海滨景色,使人心旷神治,留连忘返。
为了追寻中国人的徐福文化,我最近又登上了坐落在浙江慈溪达蓬山上寻徐福的足迹。登达蓬,临东海,一望无垠,古今多少事,相传秦始皇第五次东巡,听方士徐福说从香山(今宁波慈溪达蓬山)动身,可以抵达蓬莱仙岛,所以就命徐福来到山上。经由数月的预备,徐福乘坐楼船从山下的港湾向大海进发,最终到了日本。
徐福自哪里出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而达蓬山上的徐福东渡摩崖石刻、秦渡庵等遗址以及当地世代相传徐福东渡的民间传说,成为此地作为东渡起航点的佐证。我望着上山的路,似乎有点漫长。达蓬山海拔高422米,为踏寻徐福当年上山的足迹,我决定步行上山。一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行。当地人告诉说,路上看到一块刻着“仙佛谷”的大石头,就到了徐福东渡的遗迹所在地。上山的公路盘旋曲折,坡度颇高,也有不少单车骑士不畏艰苦,奋力向山顶进军。不知不觉,我爬到了半山腰,此时已是大汗淋漓。放眼望去,远处山峦叠翠,参差相伴,窖湖叠巘,山脚村郭尽收眼底。一阵山风吹过,顿觉豁然开朗,仿佛尘世的烦闷在这山水间都已化为尘埃。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快到山顶、我几乎迈不开腿的时候,那块刻着“仙佛谷”鲜红大字的石头终于出现了。
“仙佛谷”景区主要由佛迹寺和徐福文化园组成。我为徐福而来,所以直奔主题——“东渡摩崖石刻”。进入徐福文化园的大门,是一个广场,一尊汉白玉徐福像,正意气风发手握书卷,翘首远望东海,梦想启航。经景区的工作人员指点,不多久,我便找到了传说中的“东渡摩崖石刻”。如今,景区的开发者在这里修了平台,并在石刻上方搭起了雨棚。游客得以近距离观赏。由于长年雨水风霜的侵蚀,石刻已经难辨认。幸好一旁有解说牌,从上得知石刻是宋元时后人为缅怀徐福东渡而雕刻的,上面有“人马步金桥”、“鲤鱼跳龙门”、“麟凤呈祥瑞”的场面,表现了徐福率童男童女从达蓬山东渡出海的情景。崖壁上还刻有一神龛,上有“灵台自若”四字。这是全国仅存的反映徐福东渡的历史古迹,故而十分珍贵。
上山之前曾听一当地朋友“吩咐”,说是既上达蓬山,既为寻仙而来,则佛迹洞不可不去。在山石林间,我寻到了村民口中的“佛迹洞”。就在石径旁,两座十多米高的巨石相对而立,留一狭缝,只容一人伛偻而入。洞口以内,却又豁然开朗,石壁上刻着连篇文字。虽已入了佛迹洞,却只见“迹”来不见“佛”。几经周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寻到了传说中的“佛迹”——岩壁上的一颗足印。足印有正常成年人脚掌的两到三倍大小,一指厚度。相传佛教观音大士曾至达蓬山,在得知此山为徐福修炼之处后,不愿鸠占鹊巢,单脚一蹬,往普陀而去,故至今,距此百里的普陀山上还能找到另一足印。临别达蓬山,感触万千。若不是真的站在达蓬山上,怎能体会徐福东渡时场面之豪迈?若不是真的来到这里,岂能体悟这达蓬仙境之曼妙?徐福之路,或许只有来到达蓬山,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滋味与真谛。
(沈坤/文,载11月18日企业家日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