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园地

人文园地

Humanities Garden
中华茶文化与社会发展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5-14 点击数:1559

                

              

中华茶文化与社会发展
   
    中国的文字是奇妙的。一个“茶”字,拆开来看,上面一个“艹”,下面一个“木”,中间一个“人”,“茶”就是草木中人,说的是“茶”是草木精华。正如诸葛亮《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的是伟人出自乡野。在茶人中,一种祝寿的说法叫“茶寿”。就是把“茶”字拆开来,上面一个“二十”,下面一个“八十八”加起来是一百零八岁,说明喝茶有利健康长寿。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创新发展当代茶文化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是茶的根。中国从识茶、制茶到用茶,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伴随文化兴,扎根民众中,遍及全世界。综观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是辉煌时期。《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并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可见茶最初因其药用价值被先人所认识(药为各病之药,茶是百病之药)。殷周时,茶已成为贡品或祭祀品。秦汉时,茶的种植、饮用以至贸易逐渐扩展开来。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茶也随着丝绸(茶)之路走出国门。中国茶和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以至延绵元、明、清。唐宋时,茶已成了“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之物。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辉煌。正如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茶文化融合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渗入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中和国内外贸易的方方面面,传入到朝鲜、日本、欧亚大陆及美洲地区。茶叶、丝绸、瓷器三件宝,成为中国文化的印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中。尤其是宋、清时期,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额大都占总贸易额的一半左右,有时甚至高达80%。在中国民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家事。琴棋书画诗歌茶,茶也成为侍文弄墨的文化茶事。在城乡,茶店、茶馆星罗棋布,贸易兴盛。文人墨客,才子百姓创作的茶书、茶诗词、茶画、茶音乐、茶席、茶戏、茶歌舞等茶事文化不计其数,缤纷灿烂,并呈现出茶类众多,茶艺精湛,茶道深厚,茶具精美,气象万千,韵味无穷的辉煌景象。
    第二是衰落时期。国运兴茶运兴,国运衰茶运衰,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与国运密切相关。清朝后期,政府腐败,国力衰落,特别是1840年因“茶”而引发的鸦片战争失败后国运一厥不振。清朝灭亡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又是战乱不断,经济凋蔽,茶叶和茶文化更是一落千丈。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公主嫁入英国皇室,喝茶的习俗在英国兴起,形成下午茶制度。英国不产茶叶,众多的茶叶消费给国家进口贸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英国人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把中国茶种及制茶技术偷到印度与斯里兰卡等地种植和制作,发展茶产业,至今英国的“立顿”茶业集团还是世界最大的跨国集团;二是向中国输入鸦片,以抵冲茶叶进口贸易。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运动触犯了英国政府的利益,于是发动鸦片战争。从此后,中国茶和茶文化逐渐衰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的茶园面积已降到了最低点。
第三是振兴茶产业和复兴茶文化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茶园面积和茶产业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茶园面积超过了印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茶业和茶文化迅猛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势。到2012年,中国的茶园面积达到3578万亩,占世界茶园面积的一半左右,干毛茶叶产量达到了176.1万吨,总产值达到953.6亿元。目前,中国茶叶已销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国家生产的茶品在中国销售,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开放的茶交易格局,充分显示了国运兴茶运兴的发展规律。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仍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国只是产茶大国还不是茶业强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还没有多少话语权,即在品牌上缺少话语权,在标准上缺少话语权,在价格上缺少话语权。我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为2.593美元/公斤,仅为斯里兰卡的60%,印度的40%,肯尼亚的20%,主要为原料性出口。二是茶产业低、小、散、弱的局面仍未有大的改变,主要是茶园的产出低,茶叶深加工的程度低,茶企业的规模小,茶产品的销、加、产、研程度散,茶产品的竞争力弱等。我国用占世界近一半的茶园面积生产出世界总产量的30%多的茶叶,单产水平仅为肯尼亚的三分之一,印度的35%,世界平均单产的61%。我国号称七万多家茶企业前几年的产值也不过300多亿元,而英国的“立顿”茶业集团产值达到230多亿元。我国茶叶90%以上是直接饮用,10%左右用于深加工,而日本茶的深加工程度为40%,60%为直接饮用。三是我国要真正成为“茶为国饮”还任重道远。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喝茶,年消费茶叶300多万吨,年人均饮茶量为0.5公斤,而我国年人均茶消费水平约为0.8公斤,大大低于日本年人均消费的3-5公斤和英国年人均消费3公斤的水平。相反,中国每年要消费大量的碳酸饮料和咖啡,尤其在广大青少年中有喝茶习惯的很少,过去兴旺的城乡茶馆业仍趋于恢复发展之中,等等。
     
    茶是天赐之宝物,茶文化是文化之瑰宝。五大功能,奇妙无比。
   (一)生态功能。
    茶生长在山水草木之间,云雾弥漫之境,生态良好之地。她聚天地之精华,纳山水之灵气,是大自然恩施于人的宝物。所以,好茶亦叫仙茗。苏东坡诗称: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我们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着自然之气。喝茶的过程,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的过程。
茶,南方之嘉木。灌木丛生,乔木傲立;吐故纳新,净化空气;固土纳水,涵养大地;四季常绿,赏心悦目;磨砺成仙,健康身心。茶,是生态的结晶,是自然的内涵,是美好的象征。茶园,是红脉绿韵的风景线,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绝妙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发挥茶和茶文化的生态功能潜力无限,意义重大。
    (二)经济功能。
    茶,浑身是宝,魅力无穷,使国人几千年孜孜追求,引世界茶人趋之若鹜。茶,利国利民,种茶人、制茶人、饮茶人、卖(买)茶人各取其利,欢乐无限。历史上,茶叶曾是我国国家贸易的主要货物,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当今,茶和茶文化集一、二、三产业于一身,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很大。茶产业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特别是山区农民,发展茶产业更是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添美的好途径;茶企业、茶店、茶馆业、茶文化产(事)业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茶资源综合研发(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等。实践表明,茶经济是民生经济,是生态经济,是文化经济,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发挥茶和茶文化的经济功能,是一篇值得大做特做务必做好的大文章,必须大力为之。
      
   (三)社会功能
    古往今来,茶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步步胜境、处处耀眼。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人们交往结好的媒介,如客来敬茶,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结缘,和谐处世等。日益成为人的心灵和谐的调节剂,正如唐代著名诗僧皎然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日益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载体,茶可敬茶、茶可益友、茶可雅心。如茶话会、品茗叙情、单位茶歇,邀三二老乡品乡情茶,携亲人家人品亲情茶,带各方朋友品友情茶等等。尤其是当今社会节奏快、欲望多、竞争烈、交往少、压力大,更需要运用茶和茶文化这一载体增加交往,增进了解,增添友谊,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日益成为各国家间,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如奶茶是牧区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国家间、朋友间用茶和茶文化来表达礼仪,彰显文化等。日益成为人们解渴休闲和养性健体的大众饮料,茶已成为我国的举国之饮和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绿茶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适合人类身体健康的六种饮料之首(绿茶、红葡萄酒、酸奶、豆浆、骨头汤、蘑菇汤)。综观之,茶香的芬芳飘溢五湖四海,滋润人们心田,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弘扬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四)文化功能。
   茶和茶文化,茶以文兴,文以茶扬,茶文相融,流芳世界。中国传统茶文化是儒释道文化的圆通融合,儒以养廉,释以坐禅,道以养生。道家饮茶的“天人合一”,视茶为天赐之灵物,养性健体之仙茗,为了修意,修的是一个“清”字。释家饮茶的“茶禅一味”,视茶为参禅悟道之宝物,茶中有禅意,禅中有茶味,要悟道吃茶去,为了修心,修的是一个“和”字。儒家饮茶的“和谐中庸”视茶为修德养性的真谛,为了修身,修的是一个“正”字。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宜于精行俭德之人”。茶文化呈现了节俭、淡泊、和谐、美好的人生价值观。中华文库,千卷万牒,自《诗经》、《离骚》、《全唐诗》到《红楼梦》、《水浒》等名著大作,无不记述着茶的故事,展示着茶的风采,蕴含着茶的韵味。文人墨客,才子百姓,是茶文化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侍文七件宝,琴棋书画诗歌茶”,茶文化已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当代茶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以优秀传统茶文化为底蕴,以当今茶文化茶产业丰富实践为基础,以世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为借鉴,加大对“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研究和宣传,充分发挥茶和茶文化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养性健身五大功能,精心探究,创新发展。我认为:茶总是清纯淡雅,清新怡人,有君子之风,和谐之韵,可品茗交友,媒介社会,以茶养文,故而儒以养廉,佛以参禅,道以修真,民以持家。著名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指出:“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陆羽《茶经》曾论及茶之“和”时说,煮茶的风炉是“金”,放在地上的是“土”,烧的木炭是“木”,燃烧的是“火”,煮汤的是“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如果我们对世界各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茶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和诚处事,和气待人,和而不同,和蔼可亲,和谐中庸,和平发展等等。有学者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廉”,将日本的茶道的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将韩国茶礼的精神归纳为“和、合、忠、节”,但无论如何,其中都有一个“和”字。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和谐文化。这里,我们试就中国现代茶文化的精神归纳为“清、敬、和、美”,以茶养性,以茶达理,以茶通和,以茶求美。只要我们大力倡导“清、敬、和、美”的茶德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一定会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养性健身功能。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即体魄的健康与精神的健康,也就是身心健康。获得身心健康的途径很多,茶和茶文化促进身心健康是个好途径。茶和茶文化促进身心健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茶的物质性和茶的文化性(精神性)。人的身体70%是由水组成的。人每天要喝水。据研究,人的身体之水每18-20天就得更替一次。从茶的物质性看,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矿质元素和有机化合物。从主要的说,茶叶中约有27种无机矿质元素,12类有机化合物,如茶叶中的磷、钾、锌、硒、铁、钠等无机物和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脂质、芳香物质等有机物,对人的营养和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由于茶发酵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品质特征的六大茶类,如绿茶为不发酵,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为轻发酵茶,红茶为全发酵茶,青茶(乌龙茶等)为半发酵茶,黑茶(普洱茶等)为后发酵茶,可分别适宜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体质的人群的饮茶。科研证明,茶叶中的多种维生素和磷脂为脑细胞提供了必要的营养;茶叶的特有成分茶氨酸,具有镇静、放松心情及提高脑神经传达能力的作用。因此,饮茶确有助于消除烦躁,稳定情绪,冷静思考,提高思维能力(英国人视茶为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但重要的要科学饮茶,喝对茶,喝好茶,会懂茶、会泡茶、会品茶。当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不同的人都会有所不同。从茶的文化性(精神性)看,俗话说,“心安自康健”,说明心安是健康的前提。第一次世界佛教大会的主题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动荡了。究其原因,大多是不可遏止的对无限度的利益追求所造成的。人的心灵和谐,指的是内心世界及其行为的协调、平衡和统一。茶是进入精神世界的通道。早先杭州湧金门西湖船码头边“三雅园”门口对联写道: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吃碗茶去;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正如古人所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茶至于养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茶可以化“和”心灵。茶可“清”心,可以养“爱心”,“仁者爱人”;可以养“德心”,精行俭德;可以养“静心”,宁静以致远;可以养“苦心”,品茶如品人生,苦其心志,苦尽甘来,淡泊人生。另一方面茶可以“和”社会。茶可“和”心,可以养“凡心”。唯是平常心,方可清心境。赵州从谂禅师的师父对他说,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以养“放心”,拿得起放得下。偷得浮生半日闲,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放松绷紧的神经,放开功名利禄的念想,放掉喜怒哀乐的心绪,吃茶去。放下一切,人就轻松无比,看世界碧海蓝天,山青水秀,风和日丽,月明星朗。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品茗聊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也具有特殊的养生保健作用。从聊天的话题和内容来考察,一般可分为生活性聊天、社会性聊天、牢骚、学术讨论、语言疏导等多种类型,都能使人获得充分的快乐,从而纠正不良情绪。生活性和社会性聊天,话题广泛,海阔天空;学术讨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以快乐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语言是最常见、最方便的解郁工具,品茗聊天可对其疏导、劝慰,以帮助其纠正认知的缺陷和疏泄郁气。古中医书《灵柩·师传》中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欢,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使,开之以其所善,虽有无道之人,难治之疾,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牢骚是人们由于自己的某些愿望得不到及时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宣泄性语言的发泄行为。牢骚可分为低层次牢骚和高层次牢骚,屈原的《离骚》就是忧国忧民,有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的高层次牢骚。聊天为“说”和“听”两要素,说者滔滔不绝,畅所欲言,获得别人尊重和自我的满足;听者全神贯注,兴致勃勃,获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可以养“专心”,专心致志,用心体会,充满恭敬,饱含感恩;可以养“和心”,和谐中庸。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品茶与自然的协和,茶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重分享,讲究好东西要共创同享,精华均分,雅俗共赏;重沟通,以茶会友,平等处世;重廉俭,精行俭德,清闲典雅;重礼仪,客来敬茶,以礼待人。茶是用来暖人的,这里面有诚意、敬意和爱意。
    当然,茶之养性健身,讲究一个“品”字。品茶,需要调动全身官能来参与,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斟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茶韵。茶韵是由心而发的,是品茶的佳境。茶道,实在是“人”道,在于人的素养。茶韵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卢仝《大碗茶诗》可感受到“茶韵”由感官到内心而发生的过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茶韵就是饮品过程的升华,是一种绵长余味对人的精神作用,是茶客的修炼。正如《茶论赋》云:“消遥子问:茶有味乎?苍山牧云答曰:茶有三味。一味沧桑,原生而浓烈;二味饱满,丰盈而甘甜;三味天高云淡,恬静而意远。”其实说的是人生的韵味。说的是茶叶在其生命最为华美的时候离开了(采摘)生命之树,历经了诸多磨难,如制作时的揉、搓、捻、压、炒、烘等,以至发酵成为好茶,泡茶时来到了精致的茶具之中,舒展蛾眉,与清新之水(知音)(八分茶,十分水)共舞,散发出淡雅的气息,那是一种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境地。她所展现的那是一种为了瞬间的精彩而释放全部生命的悲壮之美,那是一种为了瞬间与清新之水自由舞蹈而生发的相知之美,那又是一种为了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展露的大气之美。正是“生在山水云雾间,历经磨难终成仙;遇得知音共舞蹈,终身精华展大美”。人生的意义和韵味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杯茶,只要用心品尝,细细体味,就会其乐无穷,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享受,使人的品质生活得以提升。茶有三乐:独品得神,对品得趣,众品得慧。据称,英国剑桥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近半数在饮下午茶或饮咖啡中得益于思想碰撞的火花。劝君吃茶去,茶添良伴,茶养身心,茶慰心灵,茶促思考,达到茶“和”心灵、茶“和”社会的良好效果。
(根据茶文化专题讲座整理  图片摘自百度网  桑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