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充满了回家的诱惑。然而,愈来愈多的年轻人成了“恐归族”:既盼望春节的到来,又害怕回家,既渴望团圆却又充满焦虑。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对象没、啥时候结婚、买房子没、买车子没……面对各种“盘问”与“比较”,有网友总结了“过年九怕”、“春节回家十大劫”,引起很多年轻人强烈共鸣。
春节是家人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对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回家,不仅让人渴望,更是充满纠结,尤其对那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有人说,春节就像住在我们隔壁,我们看见她被簇拥而来,却再难跟她撞个满怀。比收入、比婚姻、比成绩的无形压力,以及高额的“人情消费”都成为催生“恐归族”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历来就有“衣锦还乡”的传统,也有很多不创出一番事业,绝不回家的典型。尤其是,在以物质为主要标准的单向度评价体系下,“成功”被量化为简单直白的标准:收入、房子、车子……社会生存竞争压力,逐渐加大,让年轻人感受到切实的压力。应该说,各种现实的艰难都客观存在,但并不一定就是阻碍我们回家的理由。正如有心理学教授所说,年轻人害怕回家涉及到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东方文化心理现象——东方文化比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人们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成功的人往往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回家会很没有面子。
说到底,不管是不愿意承受被亲朋好友“盘问”的心理压力,还是恐惧于走亲访友所产生的开支压力,都缘于我们的面子或是虚荣。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一种误会或误解。我相信很多亲朋好友的“盘问”,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关心,无须心理过敏,没必要当成是一件“伤自尊”的事情。亲情远比金钱重要。一位母亲说,“父母最希望的还是孩子能回家过年,有没有钱、有没有对象都在其次,平安就好。”
只要回家,与亲人相聚,这就是最好的过年。对父母来讲,他们看重的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期盼、亲情抚慰。有一个帖子很火:如果你和妈妈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妈妈相处多久?有人算出的结果是,三十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就一个月,这既让很多人吃惊,又备感心酸,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哪怕事业发展还不够理想,但也不能辜负父母的殷殷期盼。亲情是无法用物质取代的,也取代不了。回家给父母送上一份安慰,比金钱更有意义,对于众多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不要因为所谓的面子与虚荣,而忽视了向父母尽孝。“恐归族”应放下“包袱”轻松回家,在这条回归亲情的道路上,任何压力、面子、纠结都是浮云。春节回家,是远方孤独的父母最期待听到的话语;是对父母最好的心灵慰藉与祝福;是子女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摘自1月24日重庆日报,
侯金亮/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