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园地

人文园地

Humanities Garden
延续我们的“家风文化”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3-12 点击数:641

     家训的流行,解决了全社会的文化认同问题,在深层树立了民众的基础道德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对教育的地位的最好表述。

  古代教育包括两大块,一是社会教育,二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由政府负责,首都有国学(后来称国子监),乡有乡校,州有州学,犹如网络遍布天下,负责对从基层选拔上来的精英进行经典教育。家庭教育是由民众自我完成的教育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社会肌体才会正常。治国平天下,必须从家庭做起。

  父母生育了孩子,除了从生活上抚养他们长大成人,还应该对他们的人生道路负责,这就需要教育。《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子女影响最大的老师。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与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历年最长的是殷商与周,前者三十一王,享祚近600年,后者三十九王,享祚800余年。适成鲜明对比的是秦,二世而亡,国祚仅30多年。意味深长的是,当时的思想家把“殷周有道之长”与“秦无道之暴”(暴是短促、暴亡)的缘由归结为对太子的教育。读《大戴礼记》可知,周人对太子的教育分为婴儿、孩提、少年、弱冠等几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教育形式与目标,进行严格的、成体系的德性品行教育,要求他成为万民的楷模。因为太子是国家的接班人,所以要求极之严格,远非寻常人家可以比拟。秦对太子的教育违背道德,反对礼义辞让,教之以告发、刑罚、杀戮,此后太子自然成为无道昏君,一朝暴亡。

  社会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予以普遍关注。《管子》中《弟子职》一篇,《礼记》的《曲礼》与《内则》两篇,记载家庭生活的各项细节,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家庭文化具有指导意义。

  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是孔子高足颜渊的后代,身逢乱世,“三为亡国之人”,备受艰辛。他亲眼目睹许多家庭一夜暴兴、一朝暴亡、大起大落的场景,深感有责任为家族垂范立训,“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于是结合自己的生平见闻,讲论治家、为人、治学之道,详细谈及家庭中不同角色如何立身行事、和睦相处,使《颜氏家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成为中国的“家训之祖”。此后,各种家训犹如雨后春笋,比较出名的有《朱柏庐治家格言》、司马光的《家范》和《书仪》、朱熹的《朱子家训》,等等。这些“家训”,没有空话废话,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也多能背诵若干名言警句,作为人生秉持的原则。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家训是民间自发出现、又根植于民间,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作为基本美德,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经过数代传承,即可形成优良的门风。家教不好、家风不正的家庭,会受到四邻八舍的轻视,甚至连媳妇都找不到。

  家训的流行,解决了全社会的文化认同问题,在深层树立了民众的基础道德,减少了大量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全社会都在热议于道德、焦虑于价值观、倡导正能量的今天,或许,我们可以从家训、家风中起步,纯净我们的心灵,涵养社会的风气。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 林,载3月12日人民日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