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园地

人文园地

Humanities Garden
理性把握改革之痛 创新不需要等条件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5-24 点击数:1067

     理性把握改革之痛

  中国正面临“四有社会”的巨大挑战。一是政治层面的“有痛施政”,改革的无痛地带越来越少,在公共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痛点”越来越多。二是经济层面的“有感发展”,人们不接受“无感发展”的数据经济景观,而热切诉求收入增加、福利改善等实感实惠。三是社会层面的“有缝管理”,非传统安全事件、非利益相关性冲突和公共危机频发,不利于稳定和谐的机会缝隙越来越多。四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有梦时空”,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想抢镜头,无不急于行使话语权。

  这些因素叠加在“中国梦”的超大型社会巨幕上,但稍作聚焦即可看到其间遍布社会成员的“自疑心”和不满足感。如从国家整体来说,大家习惯于和美国比高等教育,和韩国比网络带宽,和澳大利亚比生态环境,和北欧国家比社会福利……“非对称比较”的心态凸显了后发赶超的热望。就国民个体而言,与德国人比严谨,与日本人比礼仪……在“选择性比较”中习惯于不被看好。

  提高国家“同场竞技”的公平性,应有更合理的方法,如可拿中美同处世界经济“坐二望一”的发展阶段相比。美国从殖民地到大国崛起,腐败高发期与国家崛起期、文化再造期和社会动荡期高度重叠,这场“国家救赎”大戏的关键是,优秀的政治家通过顶层治理和政策创新纠偏反正,把“国家之痛”控制在可容忍水平,把“社会之缝”掌握在可接受程度。

  国有良莠,民有爱憎,需以理性平和观之。国与民持守担当,愈痛愈坚韧,愈梦愈清醒,既把握当下,又看清未来,方可在强国富民的“最大公约项”中实干兴邦。

  (原文刊于5月23日《环球时报》,有删节。原题为《改革的无痛地带越来越少》。作者:高波)

 

 创新不需要等条件

  一位名叫王侯贵的青年农民,一没学历二没职称,却不断潜心钻研,创新发明红枣加工技术,独自一人获得7项国家专利。

  我们平时想问题、做事情,都喜欢先考虑时机成熟不成熟、条件具备不具备,时机成熟了、条件具备了才着手去做,时机不成熟或者条件不具备,就要等一等。粗看王侯贵,可能是最不具备搞科研条件的:知识储备不足——小学没毕业,研究实践不够——没有任何一项职称,经济实力有限——无科研经费、无单位投资。但王侯贵却成功了,他唯一超过别人的就是勇气、一种不等不靠的勇气,而这恰恰是成功最需要的。

  现实情况是,许多人、乃至许多企业都缺乏王侯贵这种拼搏创新的勇气。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强调条件不足,坐在那里等、靠、要。于是,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好多本来可以办成的事情也流产了,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发展也无从谈起。

  坐在那里等条件,其实是懒惰思想在作怪。心浮气躁、浮光掠影,不愿、不会、不善动脑筋。遇事推脱、“消极怠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

  坐在那里等条件,也是畏难情绪在作怪。一些人害怕失败,怕担责任、坏名声、丢面子;一些人一旦失败,就走不出阴影,甚至导致错过成功的机遇。

  “懒”与“怕”都是心态出了问题。有时候,成功是随着人们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只要有一份良好的心态,就会有一份光明的前途。如果总是以消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则可能一事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拥有的条件总是有限,但创新是无穷的。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创造最大的财富。

  (原文刊于5月22日《山西日报》,有删节。作者:陈俊琦) 

  (桑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