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争荣添翠色,五羊献瑞报佳音。”从热闹的麒麟舞、醒狮表演到近两年最炫的广场舞,从东北秧歌到西北腰鼓,从一纸纸火红的窗花到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中国老百姓在一派喜气火热的气氛中欢度羊年,全国上下洋溢着欢乐祥和。
随着国富力强,中国年也穿越地域与国界,走向全世界。透过历史眼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中国正以坚定、无畏、矫健的英姿向世界昂首挺胸而来。
这一切始于公元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宣喊,震醒了沉睡的雄狮,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翻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在集会于天安门前的30万群众的见证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样的快,我们的敌人没有想到,我们的朋友没有想到,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然而,这一天笑着来了,来到刚刚由北平改成北京的这座北方大城市,来到了红海洋般的天安门广场。”作者舒云在《开国纪事》开篇中如是写道。
历史从未走远,跨越沧桑剧变。把目光放远,将时间和空间定格到20世纪最伟大的时刻——开国大典。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一天是被每一个中国人牢记于心的日子,是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意义。这一天,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时至今日回望起来,仍是热血澎湃、激动不已。从此,中国人民告别泪水屈辱、被动挨打,迈开了追赶世界的步履,逐渐走向强盛。
提及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然而开国大典前的一系列准备、相关事件、轶闻趣事、历史瞬间,却鲜为人知。其中凝聚的泪水与欢笑、艰辛与胜利,皆令人为之震撼。跟随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最新图书《开国纪事》,揭开历史迷雾,重温开国前那些跌宕起伏的重大事件,让我们置身于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1948年底,北平城的市民忽然发现,时远时近的枪炮声再也没有响了,五百年的古都北平一夜之间,所有的城门钥匙都换了主人,战争阴霾烟消云散,和平春风迅速在老百姓心中荡漾。北平真正做到了“无战事”,这样巨大的胜利是如何实现的?
从1948年初开始,国内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成千亿倍增长,日本人统治八年的北平,零售价上涨3200多倍。国民党时期又飞涨了800万倍。抗战前可以买上亿匹布的巨款,新中国成立前夕仅能买一寸布头。从1936年到1949年,国统区货币发行增加1768亿倍,物价上涨2500亿倍。物价上涨之猛,打破了古今中外的纪录。北平经济到了总崩溃边缘。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在成立仅仅八个月后,物价就开始稳定,短短一年,将国民党连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及物价猛涨的局面迅速扭转了过来。
刚刚解放的北平城,举目是垃圾,垃圾成堆成山,严重阻塞交通。城区积存的垃圾总数估算有60多万吨,北平再也找不到一块可供堆积垃圾的空场地了,房顶、街道,甚至天安门的丁字形广场,都成了垃圾堆放场。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扫除在北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桩桩历史往事,一幕幕动人心弦、富有人情味的历史瞬间,在舒云的笔下,娓娓道来。我们虽未亲身经历,无法用双目感受、双手触摸,但书中对一位位在历史长河中发挥关键作用伟大人物的语言记录,产生了超强的代入感,同样使我们身临其境。
这是一部客观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诸多历史事件及开国大典盛况的纪实作品。忠实再现了新中国诞生前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瞬间,内容涉及北平和平解放,香山事件,新政协筹备,国名、国歌、国旗、国徽确立,阅兵档案以及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场面恢宏壮阔,细微处纤毫毕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较强的阅读性。尤其是对许多重大事件的解读,开国大典前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的讲述,扣人心弦,读起来真实厚重。
《开国纪事》共35章、30万字。舒云女士通过查阅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相关珍贵历史档案、采访众多开国大典的参与者,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端正严谨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给当代的年轻一辈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然而,比起深沉的历史,也许当下的年轻人更乐于看娱乐节目、崇拜明星,宁可每个星期执着于追时下流行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也不愿花几个小时阅读一本值得尊重的好书。
一位军长在建军节时如此喟叹:“一个唱歌的跳楼十多年了,有人忘不了。一个艺人找个小三,那么多人关注,而那些离我们时间最近、地域最近的战争和英雄却鲜有人提及。穿着名牌,追逐着崇拜着外国的明星,嘲弄着自己的国家,嘲弄着自己的英雄。”比起物欲横流、精神贫瘠、道德沙化、文明流失,遗忘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尤为致命。
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过去,历史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与影子,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自己。
故而,这本书的出版面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也许它是严肃的、深沉的,阅读起来不够轻松愉悦,但字里行间蕴含的厚重、折射出的精神、再现的恢弘场面,值得每一位读者铭记,并细细品味。
在全中国人民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当下,在中国迅速实现经济腾飞的今天,对历史的回望、纪念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历史如何嬗变,潮流如何走向,深邃的历史都能够跨越沧桑,历久弥新。(如黛 《 人民文摘 》
2015年第4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