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园地

人文园地

Humanities Garden
快乐与痛苦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6-12 点击数:883

     近读《庄子》,其中至乐篇是讨论人的快乐感的问题。庄子关注人生的逍遥和自由,当然也非常重视快乐这一人生范畴。文中将快乐感分成了多个层次,有属于感官娱乐的快乐,“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也有脱离了一般感官享受的快乐,再就是一种至乐——忘却快乐的终极快乐,这是最高境界的快乐。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下有没有最快乐的事呢。所谓快乐和不快乐应是比较出来的,没有痛苦也无所谓快乐,人生是痛苦的,这是每个人都体会到的,不过不同的人对痛苦的体验程度并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没有一个人具有相同的阅历和相同的境遇。这就造成对待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茫茫的原野上飞过一行大雁,被一个画家看到,他会想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但如果被一个猎人看到,他会想如果能打下一只,那将会有一顿美餐;被出家人看见,会想人生不过如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被庄子看见,他也许会感叹人要像大雁一样自由,从而摆脱诸如是非、得失、祸福、生死等各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安宁。

  如果人生是痛苦的,那么死亡岂不是解决痛苦最好的方法,可是世上大多数的人还是选择了生而放弃了死。米开朗琪罗曾这样慨叹:“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生活和欢乐呢?人间的欢乐愈是诱惑我们,愈是对我们有害。”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大师的偏颇之词出自他沉郁悲痛的人生经验,于是他说,“人一生下来便死去,是最幸福的人。”但是他还是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创作了西斯廷天顶画,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他的快乐正是来源于他创作的痛苦过程中。也是我们所说的“痛并快乐着”。故生命的痛苦和战胜痛苦的欢乐,是激励个体永不衰竭的动力。这一点不经历痛苦的人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一个人只有经历人生沧桑和苦难之后,才能不惑于世间的纷扰,保持内心恬然安宁。

  我的小孩子只有8岁,每天我们都会让他练习书法。

  他说:“我现在已经成为字的奴隶。”

  震惊之余,才知单单写字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我说:“从前有一个小孩子手里握着一只鸟,问一位智慧老人:‘你猜我手里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说:‘我如果说是活的,你就会捏死它,但我如果说是死的,你就会张开手把鸟放飞。也就是鸟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你想成为字的主人还是成为字的奴隶也是你个人的选择。在校长给你颁发全国青少年书法一等奖证书时、当获奖而成为全校的升旗手时,你快乐吗?”

  他说:“当然快乐。”

  可见快乐不是轻而易举的, 当我们羡慕智者乐观、幽默、恬静等种种精神品质时,我们就应当接受属于自己的一份苦难,或对众生的苦难表示出深深的同情,并从中汲取提升生命的力量。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有两种,一种是肉体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人总是痛苦的。“我们必须意识到,有些欲望是自然的,有些欲望是虚浮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仅仅是自然的而已。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为我们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身体的舒适所必要的,有些则是我们要生存着所必需的。明确认识到这一切的人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安宁!”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但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心灵不得安宁的观念,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安宁。”

  庄子在至乐篇是从快乐感入手,重点谈到了生死观的问题,还创作了庄子祭妻和骷髅对话这两个寓言来阐明返归自然的终极快乐。死是否能摆脱痛苦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正确的态度应视不幸和痛苦为上苍恩赐的财富, 它也是我们人生的老师,将教会我们生活的智慧和爱心。珍惜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才是应有的态度,所以说:“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我想,要想追求真正的快乐,应先有接受痛苦的勇气。

   (桑秘摘自6月12日人民日报,作者吴文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