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论道

商海论道

Shanghai
从“招商”到“引智”折射发展观念之变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6-12-13 点击数:215

   推动经济发展,要在招商上“抢老板”,更要在集智上“抢老师”;要吸引优秀企业家,更要吸引发明家;要吸引企业,更要吸引科研机构。

    日前,“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浙江杭州西湖区成立,施一公出任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同时,西湖高等研究院下设的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挂牌成立,施一公、饶毅、潘建伟和陈十一与杭州西湖区就科研项目签约。

    从去年施一公等人倡议创建西湖大学,到西湖大学正式在杭注册,再到日前正式宣告成立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可谓先声夺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命等多个学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西湖高等研究院云集了国内一批卓有声誉的科学家,一面世已获无数点赞。

    招商引资曾是驱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是各地竞相争抢的发展资源,而企业家也常常被奉为“贵宾”。然而,在发展动力转换、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各地争抢的对象正悄然发生改变——“老板”尤其是优秀的企业家依然炙手可热,不过高端科研人才也已成为各地政府的“新宠”。

    从招“商”到引“智”,或者说“智”“商”并重,这种资源选择趋势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发展观念的升级。各地都开始深刻地意识到,新的发展实践需要有宏大抱负而又脚踏实地的企业家,也离不了智力支撑,离不了人才培养,离不了科技推动。因此,青睐科学家、发明家,争抢引进科研机构、高等研究院,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古往今来,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精神,也不乏创新人才。而在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也更有责任和动力在创新上下功夫、在人才培养上下精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但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取得主动权,经济发展就更有活力、也更有潜力。以深圳为例,从小渔村到大都市,除了得益于政策倾斜,也与在人才引进、科技人才培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有关系。比如,深圳曾与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发挥两校专业优势,共同建设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多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双轮驱动,既引进大批高端人才,也注意培养本地杰出人才。比如实施海外引才“孔雀计划”,全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等等。当前,深圳已是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的重要集聚地。

    发展要取得新成就,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科研人才,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故此,推动经济发展,要在招商上“抢老板”,更要在集智上“抢老师”;要吸引优秀企业家,更要吸引发明家;要吸引企业,更要吸引科研机构。这样,才能把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随着“人才争夺战”的火热化,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更具活力的时代正在款款而至。

(12月13日重庆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