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即是农业的发展史。然而,在绿色农业逐步走向普及化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未来农业又将走向何方?功能农业,是一个新兴而诱人的方向。功能农业在强调农产品本身功能的同时,还注重强调产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而这一新概念或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风潮。
什么是功能农业
“功能农业”的雏形概念由赵其国院士在中国科学院负责编写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中首次提出。赵其国提出了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高产农业是为了“吃饱肚子”;二是绿色农业是为了“吃得安全”;三是功能农业则是为了“吃得健康”。通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让它成为维护、提升人体健康的重要载体。
功能农业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它主要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够定量满足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营养需求。比如,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所需要的钙、铁、锌、硒等,进而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抵御癌症、延缓衰老的目标。
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的概念在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它应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食物的基本属性,也就是有营养还要保证安全;二是修饰属性,也就是具备色、香、味,能使人产生食欲;三是功能属性,也就是对机体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良好调节作用。功能属性是一般食品所不具备的特性,而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正是这三个属性的体现和科学结合。
功能农业实现产业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与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功能农业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实践,创造了多项技术。
功能农业的基础是生物营养强化技术。针对我国区域性人群硒、锌、铁、钙、碘等矿物质缺乏现状,按照提高食物链矿物质水平的设计理念,采用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硒谷科技和微港科技分别自主研发出了矿物质植物营养剂和生物矿物质食品添加剂两类产品,分别用于生产功能性农产品和功能性食品。
同时,中科大和硒谷科技公司在长三角、华北、东北、华中等农业重点地区还开展了多个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区合作,成为推动功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是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硒谷科技联合。地方政府将功能农业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典范、农业科技创新亮点,给予政策、资金全方位扶持;龙头企业具体负责实施;硒谷科技提供整套保姆式技术保障。
作为一个新兴方向,功能农业产业生态的构建,最重要一项是消费生态的构建,而科学普及工作是其重要基础。
功能农业发展前景可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指出,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在遭受“隐性饥饿”,我国“隐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到3个亿。
“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为了解决“隐性饥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启动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并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营养强化项目。项目实施至今,已培育出十多种营养强化作物品种/系,包括铁、锌、维生素A原、叶酸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及玉米、甘薯、小麦、水稻等作物。
富硒米、富锌葡萄、富铁瓜……越来越多的富含微量元素产品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国富含微量元素农产品的市场规模在50亿元左右,目前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国已有21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已有硒产品开发专利300多项,其中15项专利获得国际授权;全国生产微量元素农产品的企业约有300多家;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及若干企业标准。由此可见,我国补充微量元素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功能农业发展前景可期。
(10月17日重庆科技报,
周路/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