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5-10 点击数:799
浙江日报5月10日刊登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 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文章。文章指出————
船舶工业是新时期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省工业经济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当前我省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从“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转变,是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使我省船舶工业面临更大压力,行业亏损严重,市场前景黯淡。如何根据国内外船舶市场新的发展态势,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再造我省船舶工业的竞争优势,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
浙江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
新世纪十年来,我省船舶工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经济的重要标志。船舶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大。2011年,我省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1.4亿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27.9%,占全国规上船舶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3.5%,排名全国第二。我省船舶企业2011年造船完工量达1126万载重吨,是2007年的3.8倍,累计完工出口船舶755.2万载重吨,是2007年的7.37倍。2007—2011年,全省累计造船完工量3756.7万载重吨,占全国16.2%;累计新承接船舶订单5505.8万载重吨,占全国18.7%。
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升。全省现有5万吨级以上船坞53座,重点骨干企业已逐步采用平面分段生产流水线等关键技术装备、三维船舶设计系统以及先进船舶设计技术。钢材利用率、高效焊接率、预舾装率、无余量上船台率等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船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相关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非常规船舶检测项目、检测辅件自主创新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我省船舶工业已形成超50亿元船舶产业集群7个。从区域分布来看,舟山、宁波以大中型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为主,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嘉兴、湖州以建造小型内河船舶为主,杭州的富阳、淳安和湖州等临江临湖地区主要发展游艇、赛艇产业;修船产业主要集中在舟山地区;船用配套产品分布于全省各地。
龙头企业培育渐见成效。全省已经涌现出诸如金海重工、浙江造船、中远船务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重点造船骨干企业。2011年,金海重工跃升为国内大型多种类型船舶制造企业之一,手持订单量世界排名第八、国内排名第二;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十位企业占全省船舶工业总产值的48.3%。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我省船舶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努力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
行业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省造船工程学会、省船舶行业协会在密切行业联系、扩大省外交流、提供行业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引导船舶工业企业逐步向有序竞争、差异化竞争方向转型发展。省航海学会船舶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船舶舾装产品及材料质检中心,在提升船舶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强化质量保障等方面发挥有力保障,有利于支持船舶工业企业加快向技术研发、品牌经营方面转型发展。
浙江船舶工业的主要问题
我省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国内外航运市场的变化和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呈现出五个突出的问题:
造船品种较为单一,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从手持订单结构来看,我省造船品种主要以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散货船、中小型船舶为主,缺乏高端和知名品牌。
龙头企业整体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1年浙江省船舶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仅有金海重工1家,而江苏省有4家;浙江省造船完工量突破100万载重吨的企业仅有3家,江苏省则有11家。
配套产业规模较小,核心零部件的装船率较低。2010年,我省主流船型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约为15%—20%左右,低于49.67%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日本98%、韩国90%的国产化船用设备装船率水平差距更大。
企业面临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的问题。银行将船舶工业列为高风险行业,对船舶企业的放贷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众多船厂和船东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由于调整了船舶生产企业的最低计税依据,企业的税负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涉船管理多头重复,行业自律能力较弱。涉船部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职责履行协调性较弱,管理存在多头重复现象。这种管理体制表面上职责清晰,管理有序,但实际上在小船厂准入监管、船检管理、船舶质量源头控制等领域难以管理到位。行业组织协调有待加强,自律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加快浙江船舶工业
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蓝色经济是21世纪的重要标志,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将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海工装备、特种船、海洋执法船、游艇等领域成为国际新兴潜力市场,能否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为我省船舶工业寻找到新的市场蓝海,是当前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我省必须以加快推进船舶制造大省向船舶工业强省转变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创新引领、企业主体”三大原则,明确市场主攻方向、攻克核心技术瓶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船舶工业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产业基地和品牌产品,努力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在全球船舶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中高端环节,力争成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加强组织领导,打造促进转型升级的协调机制。一要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建立省船舶工业发展协调小组,总体负责船舶工业的规划、运行和协调管理工作,改变多头管理、协调不够等问题。二要出台政策指导意见。在发展壮大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方面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三要推进部门协同合作。重点是协调国土局和海洋局相关部门,试点推进海权证与土地证的换发改革,建立海域使用权二级交易市场,理顺海域使用权证转化土地使用权证的政策路径。四要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利用外资新形式,加快引进外资研发机构、高端船舶制造项目。
推进兼并重组,培育有影响力的龙头船企,引领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一要打造现代造船企业。重点扶持金海重工、浙江欧华、扬帆集团、浙江造船、杭前齿5家省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兼并重组,重点支持10家重点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二要支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重点引导支持3—5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施并购重组、开展海外并购,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重视产品创新,打造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一要推进高中档船舶设计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二要加快产品结构优化,重点发展高端主流船舶、游艇、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船舶。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若干个船配产业基地,提高船舶工业的配套协作程度。一要推进船配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船用关键设备产业基地。二要支持各产业基地围绕重点配套产品,建立骨干配套企业培育体系,重点培育一批一级骨干配套企业,拓展高端配套市场。
加强配套支撑,培育一批涉船服务业,拉长船舶产业链。培育一二家船用材料大型配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船舶交易平台。大力支持发展船舶维修、改装服务,科学发展绿色拆船业务。制定游艇产业规划,推动发展游艇消费服务业。
推进管理创新,培育若干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一是推进建设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需求的信息化工程。支持10家左右的船舶修造企业和若干家骨干配套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实现船舶设计全数字化、船舶制造精益化、船舶管理精细化、船舶制造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二是支持2家资金运营实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强、上下游掌控能力较强的造船企业,在经营原有产品或项目的基础上开展涉船服务,发展成为集船舶、航运、物流、工、贸一体的多元化经营公司。
加大财政扶持,优化推进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持。集聚政府财政资金资源和土地资源,集中支持符合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重点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一是加大并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争取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新区优惠政策向船舶工业及重点配套领域倾斜。二是出台船舶“以旧换新”办法,支持我省信用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航运企业加速船舶折旧、拆解船舶、购置新船。三是强化税收政策清理与政策创新。支持船舶出口,对出口船舶按照工程进度实行“先退税再结算”办法。四是优化财政展销资金,搞好切块支持和部分参展补贴权限下放。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推进转型升级的融资环境。积极完善船舶产业投资环境,大力促进融资模式创新,帮助企业克服融资瓶颈。创新股权融资模式,打造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接的多元化平台。创新信贷融资模式,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创新混合融资模式,优化企业债权结构配比,从成本、风险等综合权衡配置和优化企业债权结构。创新中小企业平台合作融资模式,提升企业融资效率。
强化人才引培,提升推进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实施“东海英才”计划,统筹推进船舶工业的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三大任务,支持企业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后备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重点,大规模开发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质。
健全行业管理,营造推进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加大对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及管理,进一步关注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趋势性问题,并利用行业内各种信息渠道,及时通报国际航运及船舶市场动态。加强行业管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推进船舶工业平稳发展。
(桑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