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论道

商海论道

Shanghai
科技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10-21 点击数:414

    

     浙江日报10月21日讯(记者 黄慧仙)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9月10日,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出,要认真思考和回答新阶段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10大新课题,其中第六项课题是: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高素质人才激发强大内生动力?

  近日,本报邀请3位嘉宾围绕这一课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路、见解。

  宋志恒: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施钧辉:之江实验室超级感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家

  裘武宏:新昌县委常委

      科技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9月10日,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出,要认真思考和回答新阶段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10大新课题,其中第六项课题是: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高素质人才激发强大内生动力?

  近日,本报邀请3位嘉宾围绕这一课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路、见解。

  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一环。当前,浙江正加快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全力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从我省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到之江、西湖、良渚和湖畔首批4个省实验室布局,再到设立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纵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能级科创平台集群已初步形成,为我省提升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全省来看,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应从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等方面集中发力。”宋志恒说,2019年,我省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近50亿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联合基金,总投入达10.5亿元;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等相关领域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区域发展重要科学问题。同时,我省的“尖峰计划”每年还将实施100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快取得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成果。

  之江实验室是我省重点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施钧辉看来,科研人员只有脚踏实地,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想国家之未想,才能在科研实践中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科研环境对科学家科研工作的展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以我自己为例,我们团队目前承担与光声成像等医学成像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国外尚未实行大规模产业化。因此,我们正致力于研发光声成像设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产业化、实用化进程赛跑,争取在医学探测领域‘先声夺人’。”施钧辉说。

  如何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浙江企业众多,创新氛围浓厚。据统计,浙江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近70%,企业成为推进创新的生力军。

  面对交通区位不足、资源禀赋有限等问题,新昌县铁了心抓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强、产业好、生态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小县大创新”的县域创新发展典型模式。在这其中,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尤为突出。

  裘武宏说,新昌实施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帮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大产品技术研发,力争成为行业内的“单打冠军”。目前全县拥有上市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8家,占规上企业数的64.3%。在新昌,科创服务中心、科技大市场、科技孵化器、科创云平台等创新平台也相继投运,已集聚优质服务中介和新型研发机构38家,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劲支撑。

  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只有缩短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距离,才能更好地通过技术进步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能。施钧辉认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研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深入所属领域研究,优化技术参数,才能推动科研成果更快走向市场化应用。

  “在我们的团队中就有相应的公司成员,专门负责成果转化落地环节;之江实验室还成立了发展合作办公室,专职负责成果转化相关工作,成果转化渠道也更加顺畅。” 施钧辉说,前不久,之江实验室首个数字健康成果转化基地在未来科技城的数字健康小镇落地,一批来自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已进入转化阶段,并有专职人员为之提供相应的成果转化支撑和服务。这是之江实验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实践。

  在浙江,从之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到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贝达药业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一旦打通,创新活力将进一步迸发。

  “未来,我省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争取在2025年建成50家技术创新中心、10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宋志恒说。

  如何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浙江正聚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截至2019年,全省科技人才数量达400万人左右。

  如何做好人才引育工作,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大焦点。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有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优质平台,稳定、宽松、公平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住房、教育等配套政策,才能解除后顾之忧。这都是吸引人才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施钧辉说。

  给高层次人才搭建大展拳脚的舞台,之江实验室先后针对人员流动、职称评审等多个领域,创新人事制度,靠着灵活的科研模式和引才聚才机制,在短短3年时间内集聚了1500余名人才。

  人才作为新昌创新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正成为其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招才引智曾经是新昌的一大难点和痛点。“我们起初提出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近年来又提出人才‘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推进科创飞地建设,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裘武宏说。目前新昌已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1个、异地研发机构32个,集聚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要在重点领域形成人才高峰,把浙江打造成最具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人才流入地之一。“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是浙江打造人才蓄水池的3个主要方面。”宋志恒说,当前,浙江正着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通过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以及院校等,提升蓄水池的虹吸效应;同时,通过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升级人才服务举措,全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

  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宋志恒说,未来,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我省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优服务,实现科技审批事项“一网打尽”;通过制度保障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在科研团队组建、科研经费使用以及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给予科技人才充分自主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