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论道

商海论道

Shanghai
做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硬核力量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10-26 点击数:342

    浙江日报10月26日载文(陈畴镛/文, 编辑 章忻 周宇晗)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示范引领使命,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开路先锋的重要举措,是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持久动力的关键路径。

  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提供硬核力量

  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浙江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构筑面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主引擎,突破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动力。

  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硬核力量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浙江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生物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路径。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虽然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产业规模不大、能级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创新思维、改革突破,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下大力气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核心环节、薄弱环节。

  聚力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攻坚新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要加快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补上创新链薄弱环节,围绕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高能级创新策源地。集合长三角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

  招引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药物研发与精准医疗、关键战略材料为重点,招引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项目,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提升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整体竞争力。做强新兴产业、壮大基础产业、布局前沿产业,重点打造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生物医药、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等标志性产业链,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打造大平台,强化高水平现代化产业支撑。集中力量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辐射全省为目标,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世界级科创高地。加快之江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建设,完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载体布局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等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钱塘新区、前湾新区、滨海新区等新区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支撑作用,以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为导向整合提升各类高新区,创建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平台,同时建设一大批“专精特新”特色化基础平台。

  培育大企业,增强产业集聚度引领力。重点支持在三大科创高地的产业领域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雏鹰行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锻造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产业龙头、行业冠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国兼并重组,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积极招引全球领军型企业,在浙江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应用领域的紧密合作,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集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推进新基建,夯实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全面互联互通的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新基建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关键技术突破、市场化水平提升,建设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先进省份和基础设施智慧化融合应用示范省份。聚焦产业应用重点领域,建设5G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企业工业设备或数据采集点纳入“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卫星时空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整体智治、协同高效,为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建一流生态环境

  加快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大力实施“鲲鹏行动”,面向全球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前沿领域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大力吸引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浙商开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引进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团队,支持浙江大学和省属高校加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学科建设,加大力度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应用型人才。针对人才宜居、宜业、宜创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推进省内人才服务共建共享、政策叠加互认,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人才评价共认、人才服务共享、人才信息共通、人才资源有序流动。

  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探索设立和用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新材料产业基金,定向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和规模化应用项目。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政策。深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创新引领基金投入,鼓励天使投资等投资基金投向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重点领域。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优先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用好国家土地审批权下放试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企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加大项目用地保障。

  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运用“整体智治”的理念,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以“整体智治”应用为需求,引领数字产业创新,深化城市大脑应用,完善数字场景化应用管理,全面赋能未来产业、未来城市、未来生活。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网络空间知识产权治理,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水平。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推行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加强长三角一体化营商环境建设,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争创新经济监管改革试验区,改革新兴产业监管制度,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作者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