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4-30 点击数:551
据柯桥日报4月30日报道:去年6月以来,柯桥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逐渐增多。据统计,去年上半年,柯桥区仅发生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而去年6月至今的10个月时间里,已发生了11起。
承诺高额回报诱使市民上当
为吸引市民参与集资,许诺给予远高于正规投资回报的利息分红,是这些案件最重要的特征。在集资初期,非法集资者往往能按时足额兑现承诺,集资参与者便投入更多资金,然而等集资达到一定规模资金链无法维系时,最后难免血本无归。
去年9月底,柯桥区人民法院审理判决了一起案件,被告人陈某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00多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经调查,2005年至2012年,陈某以支付年息6%-15%的高额利息为诱饵,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向周边村民、亲戚朋友集资300多万元,不少老人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最后血本无归。
空壳公司编造虚假项目“吸金”
目前,通过成立空壳公司,虚报注册资本,营造经济效益不错的假象,再用编造的虚假项目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是非法集资一种常见的方式,此类集资陷阱欺骗性强,而且一旦有人投入,损失就会很大。
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网上追逃的盛某,原先在柯桥区开外贸公司,外表光鲜亮丽,派头十足,还购置了数辆名车。这样的包装,为盛某在以拓展公司业务等借口借款时提供了不少方便。
直到今年1月份他携款逃跑,受害人才发现盛某只是一个“空壳子”。盛某的公司经济效益并不好,一年难得有几个单子,他集资所得的钱款也没有用于公司发展,而是大多用在包装自己和挥霍享受上了。
理性理财,选择正规投资渠道
此外,非法集资者还常以做存款贴息、帮他人转贷,或以公司上市购买原始股等名义吸收公众存款。而这些聚集的资金往往被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集资参与者很难收回资金,严重者甚至倾家荡产。
民警建议,投资前要看公司营业执照,清楚公司的资质,公司声称拓展的业务或发展的新项目,一定要去现场查看。对于对方承诺的明显高出银行利率好多倍的利息,投资者要小心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