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5-25 点击数:528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秘书长,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做客萧企大学堂,畅谈经济发展大势和国际贸易规则,剖析上海自贸区,并为转型期的企业打气鼓劲。
面对当下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经营较为困难的形势,龙永图表示目前的经济减速是中央主动为之,经济增长的主动权仍掌握在国家手中。因此,他建议企业家要有发展信心,“坚守实业,中小微企业将成为未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将迎来一轮黄金发展期。”
过去三十年,企业家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势,赚钱都比较容易,如今形势、政策在变,企业分化加剧,企业发展更加考验经营者的智慧。
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策主要支持国有大企业,它们实现了大发展,迅速把中国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搭建起了一副“骨架子”,但作为“血和肉”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大而不强”始终是硬伤,未来中国经济这庞大的躯体不仅要有“骨架子”,还要“有血有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强国”,未来三十年,中小微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未来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企业家必须关注和接受。一是增速放缓,二是转型升级在加快。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坚守实业”,这种放缓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仍掌握在国家手里,因为城镇化进程仍将为中国提供充足而长久的增长动力。
经济转型升级在加快,从求速度向要质量转变。这种转型的基础就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社会和人生两个方面。社会方面,转型更加注重民生,将使发展真正惠及广大老百姓,社会环境将更加公平、正义;个人方面,企业家也要顺势实现人生的转型,把财富数量转变成人生、家庭的幸福质量。
遵守规则 增强法制意识打造务实文化
中国为何要设立上海自贸区?这是为了让中国适应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体系。现在美国正撇开中国在世贸组织之外搞一个“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重新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中国一只眼睛盯着“TPP”的进展,另一眼睛就是在关注上海自贸区试验新的规则体制。
目前上海自贸区刚刚签订了“全球投资最高原则”,即“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只要清单上没有的项目资本均可介入,这将打破国企对很多投资领域的垄断地位,大大解放民资活力。所谓“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在国际投资法中,国民待遇含义是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不低于在相似情形下给予本国投资者及投资的待遇。就是在市场准入前,同样一个行业,所有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享受平等的待遇。这个原则也是目前美国主导的TPP最主要的核心。“负面清单”原则,即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所有的行业对所有企业都开放,必然会有些“例外”,这些例外就会列入负面清单,比如说银行、基础电信或网络等。除了这些清单上的领域外,对所有的企业完全开放。同意接受这两项原则,对中国整个投资体系、经济体系、行政审批体系,都是一个重大的、向国际化靠拢的关键性一步。同时,未来包括海关监管规则、检验检疫规则、跨支付体系等规则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不管是加入世贸组织,还是设立上海自贸区,都是一种“规则文化”,中国企业要学会适应贸易规则和体制的调整和变化。当下的世界贸易规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拥有了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国企业在未来十几年内都很难挑战和颠覆这些规则,所能做的就是增强法制意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游戏规则范围内争取最大利益。
面对民企代际传承的问题,广大萧山企业家,要积极打造“务实”文化,培养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的接班人。浙江企业以前发展得快,关键是有一种“务实”的文化,但如今长大了,一些人开始讲究排场等虚的东西,这需要引起警惕。“虚而不实的企业,是做不长久的。”曾经在英国参加过一次汇丰银行的全球总经理会议,当时以为开总经理会议一定会在高级的酒店举行,结果只是在伦敦一个藏红酒的阴暗的酒库里进行,所有的高管都坐在长条凳上,没有靠背,也没有专门讲话台。这就是国外大公司的务实风格,中国企业也应该向这条路上走。
在美国时,一个大企业家请吃饭,他挑了一个离华盛顿很远的餐馆,吃饭的时候叫了一个服务员过来,介绍说这是他的儿子,在这里打工,孩子非常有礼貌。那么大的企业家让孩子在餐馆打工,而且并不觉得有什么丢脸的地方,他还专门把他介绍给他的客人。他这种心态、培养孩子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美国企业家那么成熟,就是因为他们很小就让孩子保持人格和经济的独立。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有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是否能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是由人的心态和是否务实决定的。
走出一条具有创造性的中国制造之路
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农耕文化,经营着一亩三分地。余秋雨说,在农耕文化基础上是不可能诞生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刚经过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进入现代经济历史进程,所以企业家法制意识比较薄弱,要建立健全文化还需要很长一段路。此外,现在的经济贸易规则体系基本都是英文,少数是法文,这也是整个中国企业家的薄弱项。所以要鼓励培养一批真正懂国际金融,英文也是世界一流的人,这样我们不仅在语言上能够顺利沟通,在国际上包括国际规则的制定上有话语权。
另外,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制文化。企业守规则,讲法律,更能理直气壮。过去审批很多,企业什么事都要找政府,十八大明确表示要减少行政审批,审批要在透明、公开、阳光下进行。希望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就是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十八大则是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当下企业谋发展的主题,企业如何从“卖体力”转变为“卖智慧”?我认为企业的这个观点并不完全对,其实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要继续卖体力,因为特殊国情下中国将长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在今后几十年内都不可能改变。在全球化分配体系下,大家都去“卖智慧”了,那谁来“卖体力”?智慧又去卖给谁?当然,所谓的继续“卖体力”,要从追求数量到强调质量上。萧山企业底子好,制造实力强,要利用这些原有优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提供更多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创造性的中国制造的特色之路。
(据5月25日杭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