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论道

商海论道

Shanghai
反思中国建筑的创新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7-17 点击数:677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好似“一夜春风”,使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被拓宽了,人们的认识丰富了。各种新鲜的东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了我们视野,好像在我们面前瞬间摆下了一桌世界版的“满汉全席”。

  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一部分中国建筑师在纷繁的理论、学说、学派、形式中好像失去了方向。在冷静和理智被广告般的忽悠和左右的情况下,有些社会评价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美和好被任意诠释,使得近些年的中国建筑出现了过分追求所谓的美的价值,而严重脱离功能需求、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怪现象。建筑师夸大了建筑美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关注建筑的内涵。美不是产生建筑的根本原因和存在意义,只是建筑内涵的外在表现的一小部分。从而近些年的中国建筑无法拥有自己的本质特色。同时渐渐模糊了扭曲了建筑师、普通人和社会主流人士对于建筑的评判标准。毫无理由的新奇特越来越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以至于“看谁更疯狂”逐渐成了大家攀比的目标和手段。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我们身边的新建筑越来越缺少知音了。

  综观这些年在中国出现的众多建筑,摆着各种高难度的姿势,体现着各种的突发奇想,人们真的能从中看到中国富强了吗?面对这样的建筑现状我们无法自豪,笼罩在华丽外衣下的中国建筑正在走向哪里?

  改革开放对多元化的要求,使得多年以来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创新都很熟识,中国建筑的发展也不例外。十几年来,随着中国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越做越大,结果也每每饱受争议,如果说建筑在风格和审美上很难判断是非曲直的话,那么,相比较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建筑师在建筑技术层面上的种种表现,与创新相去甚远。不禁有人对此发表了感慨,对建筑美的这种热情,在市场环境和城市化热潮中,又被权力和金钱而放大和强化,如此对建筑美的热衷和痴迷使得本已基础薄弱的中国建筑科技更加遭到冷落,以至于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启动创新之路,但匮乏的建筑资源和脆弱的恶劣环境也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中国建筑的发展之路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思考的问题。当然,在巨大的建设量使得中国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必须意识到中国的建筑市场需要健康的发展。建筑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不能因为其所具备的艺术品格和美学价值而模糊了这一基本命题,建筑更因为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能源而与生态密切相关,因此基于我们的国情和全球的绿色环保建筑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还要找到尊重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之路,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教育需要得到重视,中国传统建筑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

  面对中国建筑的创新现状,我们要反思。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放弃了追求中国人的智慧,而膜拜西方。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将自己的传统当成了书卷里的历史,于现实无用。是什么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失去了建筑师的责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要打开思想中西方带来的桎梏,走回自己的路。

(摘自7月16日中华建筑报,作者王 阳,图片摘自百度) 返回